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演员张五洲的艺术生涯有何传奇经历?

张五洲(1932-2010),原名张宝山,河北保定人,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受家庭熏陶,12岁考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师从雷喜福、贯大元等老生名宿,后正式拜入马派创始人马连良先生门下,成为马派艺术的重要传人之一,从艺60余载,张五洲以“唱念做打俱佳,台风稳健大方”的艺术风格著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被誉为“当代马派老生的杰出代表”,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京剧演员张五洲

张五洲的艺术生涯始于科班扎实的功底,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期间,他主攻老生,兼习武生、老旦,打下坚实的唱念做打基础,尤其在对马派艺术的学习中,他不仅精研马连良先生“潇洒飘逸、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更深入揣摩其“声情并茂、以形传神”的艺术精髓,青年时期,他凭借《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失空斩”)三部经典一炮而红,其饰演的诸葛亮唱腔苍劲有力,表演沉稳大气,将军事家的智慧与儒雅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当时京剧舞台上的“活诸葛”,他的唱腔既有马派“脑后音”的刚劲,又融入余派“擞音”的细腻,在高音区清亮挺拔,低音区浑厚饱满,行腔流畅自然,富有极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表演上,他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无论是《捉放曹》中陈宫的复杂心绪,还是《辕门斩子》里杨延昭的铁面柔情,都能通过精准的身段、眼神和念白,将人物性格刻画入木三分,形成“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独特表演风格。

在代表剧目方面,张五洲不仅传承了马派经典,更在创新中赋予传统剧目新的生命力,他一生上演剧目百余出,涵盖老生、红生、武老生等多个行当,其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如下表所示:

剧目名称 扮演角色 艺术特色
《失空斩》 诸葛亮 唱腔苍劲沉稳,表演大气磅礴,通过“三探”等情节展现军事家的智慧与沉稳
《捉放曹》 陈宫 念白铿锵有力,情感层次丰富,从“杀猪”到“中牟”再到“宿店”,细腻刻画陈宫从曹操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辕门斩子》 杨延昭 身段挺拔威严,唱腔激昂高亢,塑造铁面无私、深明大义的忠臣形象
《赵氏孤儿》 程婴 唱腔悲怆深沉,表演内敛含蓄,传递舍生取义、忍辱负重的崇高精神
《法门寺》 赵廉 做工细腻传神,念白生动鲜活,展现清官的明察秋毫与对百姓的体恤

张五洲不仅舞台表演精湛,在京剧教育领域同样贡献卓著,1957年,他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30余年如一日深耕教学一线,培养了李军、于魁智、邓沐玮等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其中多人已成为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他主张“先继承,后创新”,要求学生先扎实掌握传统剧目的表演精髓,再结合自身条件进行艺术探索,教学中,他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嗓音条件和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强调“戏比天大,艺无止境”,常告诫学生“学戏如学做人,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他整理改编了《失街亭》《斩马谡》《胭脂宝褶》等20余部传统剧目,撰写《马派表演艺术初探》等学术论文,为马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7年,他获评“全国京剧终身成就奖”,2009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其艺术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辈戏曲工作者。

京剧演员张五洲

张五洲的艺术生涯,是传统京剧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他以对京剧艺术的赤诚热爱和执着追求,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舞台与讲台,用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艺德,诠释了“国粹”艺术的魅力,他的表演既有传统的根脉,又有时代的气息;他的教育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温暖的关怀,为京剧艺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接班人,虽然张五洲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经典剧目、教学理念和艺术精神,仍将继续照亮京剧艺术前行的道路。

FAQs

  1. 问:张五洲的唱腔与马派创始人马连良先生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张五洲在继承马派“潇洒飘逸、细腻传神”风格的基础上,更注重声音的厚度与情感的深度,他通过强化“脑后音”与“丹田气”的结合,使唱腔更具穿透力;同时在行腔中融入个人情感,如《捉放曹》中“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一段,他在马派原有的苍劲中加入了更多悲悯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他的念白更注重“字头、字腹、字尾”的清晰处理,形成了“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个人特色。

    京剧演员张五洲

  2. 问:张五洲在京剧教育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答:张五洲在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例如针对嗓音高亢的学生,他侧重引导其发挥音域优势,在《辕门斩子》等剧目中强化唱腔的激昂感;针对嗓音醇厚的学生,则建议其深耕《赵氏孤儿》等悲情剧目,通过唱腔的悲怆感塑造人物,他曾为嗓音条件稍逊的学生量身设计《法门寺》中的赵廉,通过念白和做工的细腻处理,弱化嗓音局限,突出人物性格,这种“扬长避短、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