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京剧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福建京剧艺术的重要传承阵地,而黄嵩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在京剧表演、传承与推广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扎根传统,更在福建地域文化与京剧艺术的融合中探索出独特路径,为“闽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核心动力。
黄嵩的艺术生涯始于对京剧传统艺术的系统研习,自幼受家庭熏陶,他12岁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京剧班,师从多位京剧名家,主攻老生行当,在长达八年的科班学习中,他深谙“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从艺之道,刻苦钻研唱念做打的每一个细节。《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定军山》中的黄忠、《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等经典老生角色,他不仅学得形似,更追求神韵,通过眼神、身段与唱腔的精准配合,将人物内心的忠义与沧桑展现得淋漓尽致,科班毕业后,他凭借扎实的功底进入福建京剧院,从青年演员逐步成长为剧团的中流砥柱,多次担纲新编剧目的主角,在传统戏与现代戏的演绎中不断锤炼艺术表现力。
在剧目创作与表演上,黄嵩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既尊重京剧艺术的程式化规律,又积极融入福建地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派京剧”表演风格,他深知,京剧在福建的传播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因此在塑造角色时,常有意识地将闽剧的婉转唱腔、南音的韵律节奏以及福建民间舞蹈的身段语汇融入京剧表演,例如在新编历史剧《妈祖》中,他饰演的妈祖父亲林愿,既有京剧老生的沉稳大气,又借鉴了闽剧中“生角”的台步技巧,念白中偶夹闽南语词汇,让人物形象更具福建沿海地域特色,该剧不仅获得福建省戏剧节一等奖,更在巡演中引发观众共鸣,成为福建京剧的代表作之一,他在现代戏《红旗颂》中饰演的革命者,突破传统老生的行当限制,融入了话剧式的内心独白与生活化动作,使人物更加真实可感,展现了京剧艺术表现当代生活的可能性。
黄嵩对福建京剧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致力于人才培养与艺术普及,作为福建京剧院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他深知“传帮带”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青年演员的教学任务,结合自身经验,他归纳出“传统为基、地域为魂、时代为向”的教学理念,要求青年演员在掌握京剧基本功的同时,深入研究福建历史文化,从地方艺术中汲取养分,他主导的“京剧小梅花”培养计划,通过开设周末兴趣班、举办校园京剧节等形式,让数百名青少年接触京剧,其中多人考入专业院校,成为京剧艺术的新生力量,他还积极推动京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带领剧团每年开展数十场公益演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京剧知识,拉近观众与这门传统艺术的距离,在他和同仁的努力下,福建京剧的观众群体不断年轻化,基层演出网络日益完善,为京剧艺术的活态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福建京剧艺术的领军人物,黄嵩的艺术成就获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提名、福建省文艺“百花奖”等多项荣誉,并多次受邀参与全国京剧名家演唱会、中国京剧艺术节等重要活动,向全国观众展示福建京剧的独特魅力,2019年,他主演的《大儒朱熹》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剧目赴海外演出,以京剧艺术诠释福建历史文化名人,让国际观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还积极参与京剧理论研究,发表《论闽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京剧表演与地域文化融合探析》等多篇论文,为福建京剧的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黄嵩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执着,他认为,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但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没有传统的根基,创新就是无源之水;不与时代结合,传统就是无本之木。”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既是他艺术追求的写照,也是他对福建京剧未来发展的期许,年过六旬的他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既为观众奉献精彩演出,又为培养新人倾注心血,用行动践行着“传承京剧艺术,弘扬中华文化”的初心。
以下为黄嵩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简表:
剧目名称 | 行当 | 角色名称 | 艺术特色 |
---|---|---|---|
《妈祖》 | 老生 | 林愿 | 融入闽剧唱腔与闽南语念白,展现福建沿海渔民形象 |
《大儒朱熹》 | 老生 | 朱熹 | 结合程式化表演与文人气质,突出理学文化内涵 |
《红旗颂》 | 老生 | 革命者 | 突破传统行当限制,融入话剧元素,塑造现代革命者形象 |
《四郎探母》 | 老生 | 杨延辉 | 唱腔苍劲悲凉,身段规范,体现传统老生功力 |
《郑和下西洋》 | 老生 | 郑和 | 借鉴南音韵律,展现航海家的雄才大略与家国情怀 |
相关问答FAQs
问:黄嵩在福建京剧传承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方法?
答:黄嵩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剧目内容创新,注重挖掘福建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妈祖》《大儒朱熹》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新编剧目;二是表演形式创新,将闽剧、南音等地方艺术元素融入京剧唱腔、念白和身段,形成“闽派京剧”独特风格;三是传播方式创新,通过“京剧小梅花”培养计划、校园普及演出、公益讲座等形式,拓宽京剧传播渠道,培养年轻观众和演员,推动京剧艺术与时代、与大众深度融合。
问:福建京剧与北方京剧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黄嵩的表演如何体现这些差异?
答:福建京剧与北方京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融合上:北方京剧更注重“京朝派”的严谨规范,而福建京剧因地处东南,长期受闽文化、海洋文化影响,在唱腔上融入闽语声调与闽剧婉转旋律,念白中偶夹方言词汇,身段动作吸收了福建民间舞蹈的灵动性,黄嵩的表演正是这些差异的集中体现——他塑造的福建历史人物(如妈祖之父林愿、朱熹等),既有京剧的程式化美感,又带有福建人的性格特质(如豪爽、务实),唱腔在传统老生基础上加入闽地“拖腔”,念白更贴近福建观众的语言习惯,使京剧艺术在福建落地生根,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