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是当代豫剧界的标志性人物,被誉为“豫剧领军人”和“常派杰出传人”,其艺术成就与行业贡献深刻影响了豫剧的发展轨迹,他1957年出生于河南汝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痴迷豫剧,12岁考入洛阳戏曲学校,师从豫剧名家常香玉、高兴旺、唐喜成等,系统学习常派、唐派等豫剧流派的艺术精髓,从艺五十余年来,他扎根传统、锐意创新,以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舞台形象,推动豫剧从地方舞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弘扬中原文化的重要使者。
在艺术道路上,李树建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他深知传统是艺术的根脉,早年苦练基本功,深入研习常派“刚健明亮、细腻朴实、情真意切”的唱腔特点,同时吸收唐派“刚劲挺拔、激昂高亢”的表演风格,形成了兼具传统底蕴与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表演注重“以情带戏”,通过眼神、身段、唱腔的精准配合,将人物内心的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清风亭》中,他饰演的张元秀从盼子的欣喜到失子的疯癫,通过颤抖的双手、含泪的眼神和苍凉的唱腔,将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悲剧演绎得催人泪下,被观众称为“看一次哭一次”的经典舞台形象。
李树建的代表作堪称豫剧宝库中的明珠,不仅艺术价值突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主演的《程婴救孤》《清风亭》《大登殿》被称为“忠孝节义三部曲”,分别诠释了忠义、慈孝、家国大义等传统价值观。《程婴救孤》取材于《赵氏孤儿》,他饰演的程婴在“舍子救孤”的抉择中,以沉稳的唱腔和内敛的表演,将一位义士的隐忍与坚韧刻画入微,该剧不仅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还创下“一年演出200场”的纪录,成为豫剧现代传播的典范,现代戏《焦裕禄》中,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县委书记的亲民形象与艺术家的使命担当融为一体,唱腔中既有豫剧的乡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节奏感,让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些作品不仅是舞台上的成功,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河南豫剧院院长和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始终将“传承与发展”作为己任,他推动实施“名家传戏”工程,亲自收徒传艺,培养出李金晓、陈清华等一批青年演员,为豫剧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他发起“豫剧公益大讲堂”“豫剧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豫剧;他积极推动豫剧“走出去”,率团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用豫剧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数字化时代,他敏锐抓住机遇,开设抖音账号“李树建”,用短视频形式普及豫剧知识,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千万,让古老豫剧在年轻群体中“破圈”。
为更直观展现李树建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其部分代表作品及获奖情况概览:
作品名称 | 饰演角色 | 艺术成就/获奖情况 |
---|---|---|
《程婴救孤》 | 程婴 |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一度梅);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
《清风亭》 | 张元秀 | 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豫剧史上首位“二度梅”得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
《大登殿》 | 刘彦昌 | 豫剧经典传承剧目,被誉为“豫剧唱腔教科书”;全国巡演超500场 |
《焦裕禄》 | 焦裕禄 | 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
《鞭打芦花》 | 闵损 | 河省戏剧节金奖;展现传统伦理道德的经典之作 |
李树建的艺术人生,是传统戏曲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生动缩影,他既坚守豫剧的“根”与“魂”,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创新,让豫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他常说:“演员的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对人民的深情,让他的表演直抵人心,也让豫剧这一中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李树建为什么被称为“豫剧常派杰出传人”?
解答:李树建是豫剧常派创始人常香玉的亲传弟子,他系统继承了常派艺术的核心精髓——常派唱腔讲究“刚健明亮、细腻朴实、情真意切”,表演注重“以情带戏、声情并茂”,李树建在学习中不仅精准掌握了常派的发声技巧和表演范式,更结合自身条件融入个人理解,形成了“苍凉悲壮、质朴深沉”的艺术风格,他主演的《大登殿》《拷红》等常派经典剧目,均以对常派艺术精髓的精准诠释和创新发展,得到业内和观众的高度认可,因此被公认为“豫剧常派杰出传人”。
问题2:李树建的表演艺术有哪些独特魅力?
解答:李树建的表演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真意切”的情感表达,他善于通过眼神、身段、唱腔的细节刻画人物内心,如在《清风亭》中通过颤抖的双手和含泪的嘶吼,将张元秀失子后的疯癫与悲愤展现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二是“刚柔并济”的唱腔风格,他融合常派的细腻与唐派的刚劲,真假声结合自然,高亢处如裂帛,低回处如泣诉,尤其擅长演绎悲剧人物,被赞为“悲剧大师”;三是“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无论是古代戏《程婴救孤》还是现代戏《焦裕禄》,他都深入生活体验,塑造的人物既有艺术高度,又充满生活气息,赋予传统戏曲鲜明的时代感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