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苏武牧羊》作为传统老生戏的经典代表,以“苏武留胡节不辱”的忠贞气节为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而冯志孝作为马派老生的杰出传人,以其对剧目的深度诠释与创新演绎,让这出古老戏码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表演艺术的典范。
《苏武牧羊》的故事取材于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历经十九年艰辛不屈的史实,京剧通过“北海牧羊”“望乡别母”“持节归汉”等经典场次,集中展现了苏武面对威逼利诱时的坚定品格,剧中“叹苏武在沙漠苦十九载”“想当年在朝中为官宦”等唱段,以醇厚的唱腔与深沉的情感,将人物内心的孤寂、悲愤与忠诚刻画得淋漓尽致,作为老生重头戏,其表演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唱念功底与身段表现力,尤其“持节旌”“望乡台”等动作,需通过眼神、水袖与台步的配合,传递出“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坚韧形象,堪称“唱做并重”的艺术典范。
冯志孝自幼受京剧艺术熏陶,师承马派泰斗马连良,深得马派艺术“潇洒流畅、细腻传神”的精髓,他在《苏武牧羊》的演绎中,既继承了传统剧目的核心精神,又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时代审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他的嗓音高亢明亮且富于弹性,在“二黄导板”“原板”“散板”的转换中,运用马派标志性的“擞音”“颤音”技巧,将苏武从青年到暮年的心境变化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苏武牧羊”的核心唱段中,他通过“节”字的拖腔处理,以渐强的音调模拟旌旗猎猎之声,既保留了传统唱腔的韵味,又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让“忠节”二字直抵人心。
在念白与身段设计上,冯志孝同样体现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传统老生念白讲究“韵白”的抑扬顿挫,而冯志孝在保留韵白规范性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活化的语气节奏,使苏武的独白更具对话感与感染力,如“北海牧羊”一场,面对匈奴劝降,他通过由缓到急的语速变化,配合眼神从平静到凌厉的转换,将“屈节辱命,虽生何堪”的怒斥演绎得掷地有声,身段方面,他借鉴了马派“举重若轻”的特点,将“持节望乡”的动作简化为“托节”“远眺”两个核心姿态,却通过水袖的翻飞与脚步的踉跄,传递出苏武在风雪中孤立无援的悲壮,避免了传统程式化的冗余,让表演更具现代审美张力。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理解冯志孝的艺术创新,以下将其在《苏武牧羊》中的表演特点与传统演绎对比呈现:
表演维度 | 传统演绎特点 | 冯志孝的创新实践 |
---|---|---|
唱腔处理 | 以工稳规整为主,强调“字正腔圆” | 在马派基础上融入个人音色特点,通过“擞音”“气口”变化增强情感层次,如“叹苏武”唱段中“十九载”三字的顿挫处理 |
念白设计 | 严格遵循韵白格式,节奏较为固定 | 韵白与京白结合,根据情境调整语速与语气,如劝降场景中加入口语化感叹,增强戏剧冲突 |
身段表现 | 注重程式化动作,如“整冠”“捋髯”等繁复套路 | 简化动作,提炼核心符号,如“持节”以“托举”“凝望”为主,突出人物内心戏 |
情感表达 | 以“悲壮”为基调,强调外在的气势 | 融入“苍凉”“坚韧”的复合情感,通过细微表情变化展现苏武的内心挣扎与坚守 |
冯志孝对《苏武牧羊》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中,更在于他对剧目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他认为,苏武精神的核心不仅是“忠”,更是“义”——对家国的责任、对信念的坚守,因此在演出中,他刻意弱化了传统版本中“神化”苏武的倾向,转而塑造一个有血有肉、会孤独会愤怒的普通人形象,这种“去脸谱化”的处理,让年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也让剧目在当代语境下获得了新的解读空间,他曾说:“京剧的魅力在于‘老戏新演’,不是简单重复传统,而是用今天的理解赋予经典新的生命。”
作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者,冯志孝还通过教学与普及工作,让《苏武牧羊》的艺术精髓得以延续,他结合自身经验,归纳出“唱情不唱声”“以形传神”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程式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人物内心,近年来,他多次参与京剧进校园、线上公益演出等活动,通过《苏武牧羊》的片段教学,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种“舞台表演+教育传承”的双轨模式,为传统剧目的当代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从北平戏台到国家大剧院,从传统老戏到现代舞台,《苏武牧羊》的传承史也是一部京剧艺术的发展史,而冯志孝以其对马派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让这出跨越千年的故事,在当代依然能唱响“忠节千秋”的时代强音,当舞台上冯志孝饰演的苏武手持旌节,望向故土的方向,那高亢的唱腔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永恒礼赞。
相关问答FAQs
Q1:冯志孝在《苏武牧羊》中最经典的唱段是哪一段?有何特点?
A1:冯志孝在《苏武牧羊》中最经典的唱段是“叹苏武在沙漠苦十九载”,这段唱词以“二黄原板”为基础,旋律苍凉悲壮,他通过“擞音”与“颤音”的巧妙运用,将苏武在北海牧羊时的孤寂与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十九载”三字的处理上,他采用“先抑后扬”的音调变化,配合眼神的凝视与水袖的轻颤,既保留了传统唱腔的韵味,又增强了情感的穿透力,成为马派老生唱腔的代表作之一。
Q2:《苏武牧羊》为何能成为京剧经典?其核心精神对当代有何意义?
A2:《苏武牧羊》能成为京剧经典,首先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契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京剧通过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形式,将人物形象立体化,尤其是“持节牧羊”“望乡归汉”等场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对当代而言,其核心精神“坚守信念、忠贞爱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困境时,保持人格的独立与信念的坚定,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