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作为国家级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京剧艺术的重要使命,而马帅正是该院中生代京剧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以老生行当为根基,在继承传统京剧精髓的同时,勇于探索创新,成为当代京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中坚力量,为京剧艺术的守正发展注入了鲜活活力。
马帅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他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京剧表演,少年时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接受系统专业的京剧教育,在校期间,他主攻老生行当,先后师从李和曾、张建国、王平等多位京剧名家,深得余派(余叔岩)艺术的真传,兼收马派(马连良)的潇洒飘逸与奚派(奚啸伯)的细腻委婉,打下了坚实的唱念做打基础,毕业后,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现力考入国家京剧院,先后在《四郎探母》《捉放曹》《龙凤呈祥》《大保国》等经典剧目中担纲主演,逐渐在京剧界崭露头角,他曾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多项国家级殊荣,其表演不仅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更以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征服了无数观众,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京剧艺术的重要桥梁。
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马帅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京剧人物,积累了丰富的代表剧目,这些剧目既有传统骨子老戏,也有新创佳作,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多元的表演风格,具体如下表所示:
剧目名称 | 饰演角色 | 艺术特色 |
---|---|---|
《四郎探母》 | 杨四郎 | 唱腔苍劲悲怆,将杨四郎身陷敌营、思念母国的复杂情感融入“叫小番”“见娘”等经典唱段,表演细腻动人,被誉为“最具感染力的杨四郎之一”。 |
《捉放曹》 | 陈宫 | 注重人物内心刻画,通过“行路”“中计”等情节,展现陈宫从曹操的谋士到醒悟离去的心理转变,唱念结合,层次分明,凸显“老生”的做功与念白功力。 |
《空城计》 | 诸葛亮 | 唱腔沉稳大气,以“西皮慢板”“原板”展现诸葛亮的智慧与从容,在“城楼抚琴”一折中,通过眼神、身段的精准控制,将空城计的紧张与诸葛亮的淡定完美呈现。 |
《党的女儿》 | 田玉梅 | 突破传统老生行当限制,将现代京剧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融入表演,唱腔融入情感张力,塑造了一位坚定勇敢、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展现了对传统行当的创新突破。 |
马帅的艺术风格以“宗而不泥,新而不离”为核心,他深谙传统京剧的“四功五法”,在唱腔上,他继承了余派“脑后音”“擞音”的技巧,嗓音高亢醇厚,行腔流畅自然,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的清新;在表演上,他注重“以形传神”,通过细腻的眼神、身段和表情,精准把握人物性格,无论是《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悲情,《捉放曹》中陈宫的警醒,还是《党的女儿》中田玉梅的坚毅,都能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在传承方面,他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基层公益巡演”等活动,通过现场示范、开设讲座、指导青年演员等方式,向年轻一代和基层群众传授京剧技艺,扩大京剧的影响力;在创新方面,他参与国家京剧院新创剧目《西安事变》《党的女儿》等,尝试将现代题材、舞台技术与传统京剧表演形式结合,探索京剧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路径,让京剧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从传统经典的坚守到现代舞台的探索,马帅始终以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为己任,他用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在京剧舞台上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也为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贡献着重要力量,成为新时代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马帅最擅长的行当是什么?其艺术风格有哪些特点?
A1:马帅最擅长的行当是老生,他的艺术风格特点包括:一是唱腔上继承余派“脑后音”“擞音”技巧,嗓音高亢醇厚,行腔流畅自然,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二是表演上注重“以形传神”,通过细腻的眼神、身段和表情刻画人物内心,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三是剧目上兼顾传统经典与新创佳作,既能精准诠释《四郎探母》《捉放曹》等传统老生戏,也能在现代京剧中有突破性表演,实现行当与题材的跨界融合。
Q2:马帅在京剧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2:在传承方面,马帅积极参与京剧普及活动,如“京剧进校园”“基层公益巡演”等,通过现场示范、开设讲座、指导青年演员等方式,向年轻一代和基层群众传授京剧技艺,扩大京剧的影响力;在创新方面,他参与国家京剧院新创剧目如《西安事变》《党的女儿》等,尝试将现代题材、舞台技术与传统京剧表演形式结合,探索京剧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路径,让京剧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推动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