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洛河豫剧战洪州

洛河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流经河南洛阳、三门峡等地,自古便是中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条河流既滋养了两岸的土地,也时常因汛期泛滥带来灾难,孕育了中原人民与洪水抗争的坚韧精神,豫剧作为河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贴近生活的表演,成为记录和传播这种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以洛河流域抗洪为背景的豫剧现代戏《战洪州》应运而生,不仅展现了新时代中原儿女战天斗地的豪情,更通过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让“战洪精神”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洛河豫剧战洪州

《战洪州》的故事以洛河某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为背景,聚焦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抗洪救灾的感人历程,剧中主人公多为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有经验丰富的老河工、放弃婚期的青年党员、舍小家为大家的村干部,他们面对汹涌的洪水,没有退缩,而是用血肉之躯筑起“红色堤坝”,这种情节设置并非虚构,而是源于现实——2021年洛河流域遭遇特大暴雨时,河南多地干部群众连夜转移群众、加固堤坝,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剧作者将这些真实素材提炼加工,通过戏曲的冲突集中展现,让观众在艺术熏陶中感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部现代戏,《战洪州》在继承豫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唱腔设计上,既保留了豫剧豫东调的奔放明快,又融入了豫西调的深沉委婉,形成刚柔并济的风格,在表现主人公带领群众加固堤坝的场景时,采用板式变化的“快二八”,配合激昂的锣鼓点,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而在描写群众对家乡的眷恋时,则用舒缓的“慢板”,辅以悠扬的二胡伴奏,传递出深沉的情感,这种唱腔与情节的精准契合,让豫剧的传统程式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主题的表达。

在舞台呈现上,《战洪州》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戏曲的结合,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舞台上既能展现洛河波涛汹涌的洪水场景,又能呈现洪水退后满目疮痍的家园,再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凸显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坚定,武打设计也颇具匠心,传统戏曲中的“翻扑跌打”被改造为抗洪中的“扛沙袋、堵决口”,演员通过虚拟化的表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抗洪现场的惊心动魄,服装道具也极具地域特色,剧中人物的服饰既保留了中原传统的粗布棉衣元素,又加入了“党员突击队”等现代标识,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传统与时代的交融。

《战洪州》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其对“战洪精神”的深刻诠释,剧中没有刻意拔高英雄形象,而是通过细节展现普通人的伟大:老河工冒着大雨测量水位,青年党员用身体堵住管涌,村干部背着老人蹚过齐腰深的洪水……这些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因真实而动人,正如剧中唱词所写:“洪水滔天不算啥,只要咱心齐力大;堤坝是咱的命根子,守住了家园就守住了家。”这种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原人民面对灾难时的乐观与坚韧,也传递出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洛河豫剧战洪州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战洪州》为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过去,豫剧多以历史故事、传统剧目为主,现代题材的创作相对薄弱,而《战洪州》证明,只要扎根现实、贴近生活,传统戏曲同样能反映时代精神,它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豫剧在表现现代生活时的可能性,更通过戏曲这一大众艺术形式,让抗洪精神深入人心,实现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战洪州》核心要素解析 | 要素类别 | 具体内容 | 艺术特色 | |----------|----------|----------| | 人物形象 | 基层党员干部、老河工、青年村民、村干部 | 塑造平凡英雄,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内心成长 | | 情节主线 | 洛河决堤→党员干部带头抗洪→群众团结协作→战胜洪水 | 冲突集中,节奏紧凑,兼具戏剧性与真实性 | | 唱腔设计 | 豫东调+豫西调结合,快慢板式转换 | 激昂处表现抗洪斗志,舒缓处传递家国情怀 | | 舞台呈现 | 多媒体投影+传统武打+地域化服装道具 | 传统与现代融合,增强视觉冲击力与代入感 | | 主题表达 | 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洪精神,传承中原文化 | 以小见大,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 |

《战洪州》的创作与演出,不仅是对洛河流域抗洪精神的礼赞,更是对豫剧艺术守正创新的探索,它用传统戏曲讲述现代故事,让“战洪精神”通过豫剧这一载体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也让更多人看到:中原大地的文化基因,既镌刻在古老的青铜器上,也流淌在当代人的血脉里,更将在艺术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FAQs
Q1:《战洪州》是传统豫剧剧目还是新编剧目?
A:《战洪州》是一部新编现代豫剧剧目,创作灵感来源于近年来洛河流域真实的抗洪事迹,特别是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期间干部群众抗灾救灾的感人故事,与传统豫剧多取材历史故事不同,该剧以现实生活为蓝本,通过戏曲艺术手法展现新时代的抗洪精神,属于现代戏范畴。

洛河豫剧战洪州

Q2:豫剧表现抗洪题材时,如何平衡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生活内容的结合?
A:豫剧在表现抗洪题材时,主要通过“程式化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传统武打中的“翻扑跌打”改造为抗洪中的“扛沙袋、堵决口”等动作,用虚拟表演替代写实布景;唱腔上保留豫剧板式结构,但唱词内容贴近现代语言,融入“党员突击队”“防汛预警”等时代元素;舞台呈现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既展现洪水肆虐的现代场景,又保留戏曲“写意”的美学特征,让观众在熟悉的艺术语言中感受现代主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