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乔慷慨的教学如何体现戏曲艺术的精髓与传承价值?

乔慷慨是秦腔艺术界德高望重的表演艺术家,尤以工老生行当著称,其表演风格慷慨激昂、气势恢宏,被誉为“秦腔老生的活字典”,从艺六十余载,他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更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戏曲教育事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教学以“守正创新、德艺双馨”为核心,既坚守传统戏曲的精髓,又结合时代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当代戏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戏曲乔慷慨的教学

乔慷慨的教学理念

乔慷慨的教学理念根植于对秦腔传统的深刻理解,他常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更是‘人’的艺术,学戏先学做人,演戏先演情。”他强调“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即坚守秦腔艺术的根本规律——唱念做打的规范、行当特征的鲜明、传统剧目的精髓,他认为,传统是戏曲的“根”,丢掉了根,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教授老生唱腔时,他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慢板要稳、快板要紧、散板要准”的基本法则,反复练习“脑后音”“擞音”等秦腔特有的技巧,确保唱腔的“苍劲”与“豪放”。

“创新”则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时代审美,乔慷慨认为,戏曲艺术要生存,必须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他鼓励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对表演进行适度调整,在塑造历史人物时,他会引导学生挖掘角色的现代人性光辉,让杨延昭的“忠”、包拯的“廉”不仅停留在脸谱化的符号,而是通过细腻的眼神、身段传递出更普世的情感价值,他格外重视“艺德”培养,常以“戏比天大,艺无止境”告诫学生,要敬畏舞台、尊重观众,摒弃浮躁心态,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打磨技艺。

乔慷慨的教学方法

乔慷慨的教学方法融合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严、实、活”三大特点,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口传心授与理论结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传统戏曲教学依赖“师父示范、徒弟模仿”的口传心授模式,乔慷慨在此基础上,注重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归纳,在教授经典剧目《辕门斩子》时,他不仅逐句示范杨延昭的唱腔、逐个分解“整冠”“捋髯”等身段动作,还会讲解北宋边关的历史背景、杨延昭的人物性格——“他既是铁面无私的元帅,也是舐犊情深的父亲”,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唱腔要由激昂转悲怆”“为什么台步要由稳健踉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避免了学生机械模仿,真正实现了“演人物”而非“演程式”。

因材施教与个性培养,不拘一格育人才

乔慷慨反对“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主张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特点、身体条件制定培养方案,对嗓音高亢洪亮的学生,他侧重文老生唱腔的“苍劲”训练,如《祭灵》中刘备的“西皮导板”;对身手矫健的学生,则强化武老生的“功架”和“把子功”,如《伐子都》中子都的翻打动作,他曾收过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虽基本功扎实但舞台表现力不足,乔慷慨便让他先从配角入手,通过《三滴血》中李信的老仆人等角色,练习“眼神交流”“微表情控制”,逐步建立舞台自信,最终成长为能挑大梁的演员。

戏曲乔慷慨的教学

舞台实践常态化,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成果

乔慷慨常说:“戏曲是‘舞台的艺术’,不登台,永远学不会演戏。”他将舞台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演出”“下乡巡演”,甚至带领学生参与专业剧目的创作,在排练《火焰驹》时,他会让学生轮流饰演周人瑞,从“见义勇为”的激昂到“含冤而死”的悲愤,在真实舞台环境中体验角色的情感起伏;演出后,他会结合观众反馈和自身观察,逐一点评“哪个唱腔拖腔过长”“哪个身段与人物性格不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以演促学、以演带练”的模式,极大缩短了学生从“课堂”到“舞台”的适应周期。

乔慷慨的教学内容

乔慷慨的教学内容以“基本功+剧目+文化”三位一体为核心,系统覆盖戏曲演员所需的各项素养。

基本功训练:唱念做打的扎实根基

唱腔上,他要求学生掌握“起调、行腔、收音”的全过程,尤其注重“气口”的运用——“气是声之帅,气足则声满”,通过“偷气、换气、取气”的练习,让唱腔“刚柔并济、游刃有余”;念白上,他强调“字正腔圆”,区分韵白(如“啊、呀、哇”)与散白的生活化处理,要求“念白如说话,说话似念白”;身段上,他严格训练老生的“台步”(如“八字步”“蹉步”)、“髯口功”(如“甩髯”“推髯”)、“水袖功”(如“翻袖、扬袖”),确保每个动作“稳、准、美”;武打上,他要求学生掌握“把子功”(如“枪架子”“对刀”)和“毯子功”(如“抢背”“僵尸”,为武老生角色打基础)。

剧目教学:经典剧目的深度传承

乔慷慨擅长将传统剧目作为教学载体,通过“一戏多教”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老生的塑造方法,他常教的剧目包括:

  • 文老生:《辕门斩子》(杨延昭的刚正)、《祭灵》(刘备的悲愤);
  • 武老生:《伐子都》(子都的骄纵)、《长坂坡》(赵云的勇武);
  • 衰派老生:《三滴血》(李信的忠厚)、《徐策跑城》(徐策的激越)。
    在教学中,他会拆解剧目的“戏核”——如《辕门斩子》的“情与法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唱腔的“快慢变化”、身段的“挺拔与松弛”展现人物内心。

文化素养:戏曲文化的浸润传承

乔慷慨认为,戏曲演员不仅是“技艺的表演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开设“戏曲文化讲堂”,讲解秦腔的历史渊源(如“老腔”“同州梆子”的演变)、行当知识(生旦净丑的分工与特征)、服饰道具(如老生“蟒袍”的纹样寓意)、道德教化(如“忠孝节义”在剧目中的体现),他曾说:“演《三滴血》,要知道‘认亲’背后是‘实事求是’的哲理;演《铡美案’,要明白‘包青天’代表的是百姓对公平的向往。”这种文化浸润,让学生的表演有了“灵魂”而非“空壳”。

戏曲乔慷慨的教学

乔慷慨教学核心内容与训练方法

训练模块 训练方法 目标效果
唱腔训练 发声方法(脑后音、擞音)、气口控制(偷气、换气)、行腔技巧(起调、拖腔、收音) 示范模仿+录音对比、逐句纠正+气息练习 唱腔苍劲有力、字正腔圆、情感饱满
念白训练 韵白(字头字腹字尾)、散白(生活化语气)、语气节奏(喜、怒、哀、乐) 情景模拟+口传心授、绕口令练习 念白清晰流畅、符合人物身份、富有感染力
身段训练 台步(八字步、蹉步)、髯口功(甩髯、推髯、理髯)、水袖功(翻袖、扬袖、抖袖) 分解动作+组合练习、镜子前纠正动作 身段协调优美、展现角色气质、程式化动作生活化
剧目教学 经典剧目片段(《辕门斩子》《三滴血》)、人物小传分析、情感表达设计 全剧排练+复盘归纳、角色对练 完整呈现角色、理解人物内心、舞台表现力强
文化素养 戏曲史、行当理论、服饰纹样、道德典故 专题讲座+文献研读、经典剧目赏析 提升文化底蕴、表演有深度、传播戏曲文化

乔慷慨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乔慷慨的教学成果丰硕,他培养的学生李小锋、侯红琴等已成为秦腔界的中坚力量,其教学理念被多所戏曲院校借鉴,他的实践启示我们:戏曲教育既要“守根”,坚守传统艺术的精髓;也要“求变”,主动适应时代需求;更要“育人”,将艺德培养与技艺传授并重,在戏曲艺术面临传承挑战的今天,乔慷慨的教学体系为“如何让老艺术焕发新生”提供了生动范本——唯有扎根传统、面向观众、以人为本,戏曲艺术才能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相关问答FAQs

问:乔慷慨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唱腔的“原汁原味”与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答:乔慷慨认为,“原汁原味”不是“一成不变”,他主张在保留秦腔“高亢激越、粗犷豪放”核心风格的基础上,对节奏和表现手法进行适度调整,传统唱腔的拖腔较长,年轻观众可能觉得“拖沓”,他会要求学生“精简拖腔,突出重点”,在关键唱句上加强力度和情感浓度;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如配器中的电子合成器),让唱腔更具层次感,但“板式不变”“旋律不走样”,他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现代人的情感表达融入传统角色,让杨延昭的“忠”、包拯的“廉”与当代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实现“传统为根,观众为本”。

问:乔慷慨对年轻戏曲演员提升舞台表现力有哪些具体建议?
答:他提出“三多三少”建议:一要“多看”,不仅看戏曲名家的演出,更要观察生活中的“人”——老人的蹒跚、青年的激昂、孩子的天真,把生活细节转化为表演素材;二要“多学”,主动向不同行当的演员请教,如向花旦学“眼神的灵动”,向净角学“气势的爆发”,丰富表演手段;三要“多演”,珍惜每一次上台机会,哪怕是配角也要全力以赴,在舞台上积累“与观众对话”的经验;少“耍技巧”,避免为炫技而表演,一切技巧都要为塑造人物服务;少“怕失误”,舞台上的失误是常态,要学会“随机应变”,将失误转化为角色的“自然流露”;少“浮躁”,耐得住寂寞,每天坚持“喊嗓子、练身段”,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打磨“真功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