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两鼓叉戏曲豫剧

豫剧,作为中原大地上绽放的艺术瑰宝,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质朴豪放的表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豫剧的艺术体系中,伴奏乐队尤其是打击乐部分,扮演着“骨架”与“灵魂”的角色,而“两鼓叉”这一独特的演奏形式与节奏组合,更是豫剧音乐中最具辨识度的元素之一,它不仅是剧情推进的“指挥棒”,更是情感宣泄的“催化剂”,深深植根于中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两鼓叉戏曲豫剧

“两鼓叉”并非特指某一件乐器,而是对豫剧传统打击乐中“鼓”与“钹”协同演奏模式的统称。“鼓”通常指板鼓(又称“单皮鼓”),由鼓师操控,通过鼓键、鼓心、鼓边等不同部位的敲击,变化出丰富多变的节奏;“叉”则指铙钹(又称“镲”),由钹手演奏,通过两片铜钹的碰撞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与鼓声形成互补与呼应,二者一沉一浮、一缓一急,共同编织出豫剧音乐的节奏网络,为演员的唱、念、做、打提供精准的节拍支撑,也为舞台氛围的营造注入强烈的戏剧张力。

从乐器形制与演奏技巧来看,豫剧的板鼓多为木制圆桶,蒙以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鼓身中空,下方开有音孔,鼓师通常用两根竹制鼓键(“鼓签”)演奏,通过“单击”、“双击”、“滚奏”、“花击”等技法,可表现出“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等多种板式的节奏特点,而铙钹则为一对铜制圆盘,直径约30-40厘米,中心穿孔穿以绸布或皮条,便于手持,钹手的演奏技巧同样丰富,有“击边”、“闪钹”、“磨钹”、“炸钹”等,既能与鼓声同步强化节奏,也能通过独立的节奏型增添音乐的层次感,在“两鼓叉”的配合中,鼓声主导节奏的“骨架”与“流动”,钹声则负责“填充”与“强调”,二者如同“骨”与“肉”般不可分割,共同塑造出豫剧音乐“强而不躁、快而不乱、慢而不散”的独特韵律。

“两鼓叉”在豫剧表演中的应用场景极为广泛,几乎贯穿于一台戏的始终,在文戏中,它服务于唱腔与念白:如《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开篇以板鼓的“慢板”引子铺垫,铙钹以轻柔的“垫钹”呼应,营造出沉稳抒情的氛围;唱腔转入“二八板”后,鼓点逐渐加密,钹声以“重击”配合唱词的尾音,增强语气的力量感;而在“紧打慢唱”的段落中,鼓键快速“滚奏”,钹声则以“碎击”托腔,形成“急管繁弦”的听觉效果,将花木兰内心的激荡与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武戏中,“两鼓叉”更是渲染气氛、动作配合的核心:如《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挂帅”一折,当穆桂英披甲上马、准备出征时,板鼓突然转为“快板”,以密集的“凤点头”节奏模拟马蹄声,铙钹则以“炸钹”配合亮相动作,金戈铁马的紧张感与穆桂英英姿飒爽的形象瞬间跃然台上;而在武打对打的场面中,鼓点的“急急风”与钹声的“铛铛”交替出现,既精准对应着演员的翻腾、跳跃、劈砍等动作,又将战斗的激烈程度推向高潮。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两鼓叉”在不同戏剧场景中的节奏特点与表现功能,以下通过表格对比其常见应用模式:

两鼓叉戏曲豫剧

戏剧场景 板鼓节奏特点 铙钹配合方式 表现效果与作用
文戏抒情(如慢板唱腔) 疏缓、平稳,以“单键”和“长锤”为主 轻击“边钹”,偶尔“闷钹” 营造宁静、深沉的氛围,烘托人物内心思绪
文戏叙事(如二八板) 中速、规整,以“双键”和“垛板”为主 重击“心钹”,配合唱词尾音 强化叙事节奏,突出语言的韵律感与情感浓度
武戏激烈(如开打场面) 急促、密集,以“快板”和“急急风”为主 连续“碎击”和“炸钹” 渲染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配合武打动作的爆发力
悲情转折(如人物遭遇变故) 由缓转急,突然“重击”后转“散板” “闷钹”后接“长音” 突显人物命运的突变,增强戏剧冲突的冲击力
喜庆欢腾(如大团圆结局) 明快、跳跃,以“欢长锤”和“收头”为主 清脆“击边”和“齐钹” 营造欢快热烈的气氛,烘托胜利与团圆的喜悦

“两鼓叉”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节奏的复杂多变,更在于它与豫剧表演艺术的深度融合,在传统豫剧团中,鼓师往往被称为“场面头”,是乐队的指挥与灵魂人物,通过鼓键、手势、眼神等与演员、乐手进行无声的交流,掌控着整场戏的节奏与情绪,在演员的“亮相”动作前,鼓师会以一个“软鼓点”(由强渐弱)提示演员准备,钹手则默契地以“轻钹”收尾,使动作与音乐完美同步;而在“哭腔”或“笑腔”的演唱中,鼓点会模仿抽泣或欢笑的节奏,如“抽泣腔”配合鼓键的“顿击”,让唱腔更具感染力,这种“人鼓合一、戏乐一体”的配合,正是豫剧“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艺术特色的重要体现。

从文化根源来看,“两鼓叉”的节奏特点深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原地区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四季轮回、耕作休憩紧密相关,这种“顺应自然、张弛有度”的生活哲学,也融入了“两鼓叉”的演奏中——无论是慢板中如耕作般沉稳的节奏,还是快板中如收获般热烈的律动,都折射出中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情感的直率表达。“两鼓叉”的铜钹与木质鼓身,也暗合了中原文化“金声玉振”的审美追求,铜的刚健与木的温润相得益彰,形成了刚柔并济的音乐风格。

随着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两鼓叉”这一传统元素也在不断创新,在现代豫剧剧目中,作曲家们尝试将西洋打击乐的技法融入“两鼓叉”的演奏,如在表现都市生活或历史大场面的剧目中,加入定音鼓、小军鼓等乐器,与板鼓、铙钹形成新的节奏组合,既保留了豫剧的“根”,又拓展了其表现力,年轻一代的鼓师与钹手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演奏技巧,如将传统鼓点与现代音乐节奏结合,为豫剧注入新的活力。

“两鼓叉”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打击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些古老的鼓点谱式和演奏技巧面临失传的风险,加强对“两鼓叉”等传统音乐元素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保护豫剧艺术的“根”,更是守护中原文化的“魂”。

两鼓叉戏曲豫剧

相关问答FAQs

问:豫剧中的“两鼓叉”与其他剧种的打击乐(如京剧的“武场”)有何区别?
答:豫剧的“两鼓叉”与京剧的“武场”同属戏曲打击乐,但在节奏特点、乐器配合和文化内涵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节奏看,“两鼓叉”更强调“朴拙”与“直率”,节奏线条相对简洁明快,常以“板鼓+铙钹”为核心,突出中原音乐的“接地气”;而京剧武场以“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四大件为主,节奏更注重“程式化”与“精致性”,如“急急风”“四击头”等固定锣鼓点,配合京剧“唱念做打”的严谨规范,从乐器配合看,“两鼓叉”中鼓与钹的互动更“黏合”,二者常同步变化,形成“鼓钹一体”的效果;京剧武场则强调“锣鼓经”的分工,大锣烘托气氛,小锣辅助节奏,铙钹加强力度,层次更丰富,从文化内涵看,“两鼓叉”折射中原文化的“豪放质朴”,而京剧武场则体现宫廷文化与市井文化融合的“典雅精致”。

问:豫剧“两鼓叉”的鼓师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功?
答:豫剧“两鼓叉”中的鼓师(司鼓)是乐队的“灵魂”,需具备扎实的“四功”:一是“手上功夫”,需熟练掌握鼓键的单击、双击、滚奏、花击等技巧,能根据剧情需求变化出轻重缓急的鼓点;二是“脚下功夫”,需用脚控制“梆子”(或称“脚梆”),与鼓点形成“板眼”配合,确保节奏的稳定;三是“耳听八方”,需能精准捕捉演员的唱腔、念白节奏和身段动作,随时调整鼓点速度与力度;四是“心领神会”,需对剧目剧情、人物情感有深刻理解,通过鼓点引导演员情绪、带动观众共鸣,真正做到“鼓带戏、戏带人”,还需熟记大量传统“锣鼓经”,并能根据新编剧目进行即兴创作,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考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