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大平调全场戏有何独特魅力与艺术看点?

豫剧大平调,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因其唱腔“平”稳激越、表演“大”气磅礴,被誉为“中原大戏”,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广泛流传,早期以“大梆戏”“大油梆子”为名,因早期伴奏中使用大油梆子击节,故得此名,大平调的“全场戏”指完整的本戏,通常包含生、旦、净、丑各行当,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既有文戏的细腻抒情,又有武戏的火爆激烈,是中原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

豫剧大平调全场戏

历史渊源与流布

大平调的起源与明清时期民间俗文学和说唱艺术密切相关,其声腔在梆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的元素,逐渐形成独特的音乐体系,清代中叶,大平调进入鼎盛期,班社林立,如河南的“大平调八班”、山东的“曹州大平调班”等,足迹遍布中原及周边地区,早期的演出多在农村庙会、集镇搭台表演,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传说,如《三上轿》《铡美案》《穆桂英挂帅》等,深受百姓喜爱,清末民初,大平调与豫剧、河南梆子等剧种相互影响,在表演程式、音乐伴奏上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兼具粗犷与细腻的艺术风格。

艺术特色

大平调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唱腔、伴奏、表演和行当四个方面,其“大”与“平”的风格贯穿始终。

唱腔:以“平”为魂,气势恢宏

大平调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为主要板式,旋律平稳中见起伏,节奏鲜明而不失张力,其“平”并非平淡,而是指音域相对较宽,演唱时真假声结合,高亢处如裂帛穿云,低回处似溪水潺潺,尤其适合表现悲壮、豪迈或激愤的情感,净行(花脸)的唱腔多用“炸音”,如《包青天》中包拯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唱腔浑厚有力,字正腔圆,展现出刚正不阿的气概;旦行的【慢板】则婉转细腻,如《李天宝吊孝》中李天宝的唱段,通过拖腔和滑音的运用,将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伴奏:以“大”为器,声震全场

大平调的伴奏乐器极具特色,文场以“大弦”(大板胡)为主奏,琴筒较大,用蟒皮或蛇皮蒙面,音色低沉浑厚,与唱腔形成“托腔保调”的默契;辅以二弦、三弦、梆子、笛子等,武场则以“大锣、大鼓、大铙、大钹”为主,打击乐的节奏急促明快,尤其在武戏中,如《三岔口》的摸黑打斗,通过鼓点的快慢变化和锣钹的交错敲击,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极具冲击力。

豫剧大平调全场戏

表演:唱做并重,文武兼备

大平调的表演注重“唱、做、念、打”的有机结合,既有文戏的“以情动人”,又有武戏的“以技服人”,文戏如《穆桂英挂帅》,通过穆桂英的“趟马”“水袖功”等身段,展现其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武戏如《下陈州》,包括“打龙袍”“铡国舅”等情节,演员需完成“翻”“跳”“打”等高难度动作,如“靠旗功”“枪花”等,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极高,大平调的念白以中州韵为基础,既保留了古韵的庄重,又融入了口语化的亲切,如丑角的念白诙谐幽默,常通过方言和夸张的表情引发观众共鸣。

行当:分工细致,特色鲜明

大平调的行当划分与京剧、豫剧类似,但更具中原特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下又细分多个分支。

  • 生行:包括老生(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小生(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武生(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老生唱腔苍劲,小生儒雅风流,武生则注重武功和身段。
  • 旦行:包括青衣(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花旦(如《花为媒》中的张五可)、武旦(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青衣重唱功,花旦重念白和表情,武旦则以武功见长。
  • 净行:俗称“花脸”,以勾脸谱为标志,分“铜锤花脸”(如《包青天》中的包拯,重唱功)、“架子花脸”(如《李逵探母》中的李逵,重做功和武功),唱腔洪亮,表演夸张,极具舞台张力。
  • 丑行:包括文丑(如《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武丑(如《时迁偷鸡》中的时迁),念白幽默,动作滑稽,常通过插科打诨调节剧情节奏。

代表全场戏与经典剧目

大平调的全场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情节曲折,人物鲜活,以下为几部经典剧目:

剧目名称 故事梗概 艺术特色
《铡美案》 包拯陈州放粮归来,在香山寺遇秦香莲拦轿告状,最终铡死负心汉陈世美的故事。 净行包拯的“黑头”唱段高亢激越,铡美时的“三铡”情节悬念迭起,展现“包青天”的刚正。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虽已年过五旬,但仍挂帅出征,大破天门阵,保家卫国的故事。 旦行穆桂英的“靠旗功”“打出手”等武打场面精彩,唱腔既有巾帼豪情,也有对家国的深情。
《李天宝吊孝》 纨绔子弟李天宝与张爱姐的爱情故事,李天宝假扮女装吊孝,引发一系列喜剧冲突。 文戏为主,丑角和旦行的念白幽默,唱腔轻快,融合悲情与喜剧,极具生活气息。
《下陈州》 包拯奉旨下陈州查赈,不畏权贵,铡死国舅庞昱,为民除害的故事。 净行包拯的唱腔深沉有力,武戏中的“开打”套路严谨,凸显“清官文化”的核心主题。

传承与发展

20世纪中后期,大平调因受现代娱乐方式冲击,逐渐走向衰落,班社减少,观众老龄化,2006年,大平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保护与发展受到重视,河南省大平调剧团、濮阳大平调剧团等专业院团坚持演出,通过“进校园”“下基层”等方式培养年轻观众;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如将《焦裕禄》等现代题材融入大平调艺术,赋予传统剧种新的生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老艺人的表演,建立大平调数据库,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艺术资料。

豫剧大平调全场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豫剧大平调与河南梆子(豫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大平调与河南梆子同属梆子腔剧种,但音乐风格和主奏乐器存在差异,大平调唱腔更“平”,旋律起伏较小,主奏乐器为“大弦”(大板胡),音色低沉;豫剧唱腔更“尖”,旋律高亢激越,主奏乐器为板胡,音色清亮,大平调的行当分工更细,净行“黑头”唱腔更具特色,剧目中保留更多传统武戏和袍带戏;豫剧则更贴近生活,现代戏和情感戏占比更大。

问题2:欣赏大平调全场戏时,应重点关注哪些艺术元素?
解答:首先关注唱腔的“梆子味”和“平调特色”,如净行的炸音、老生的苍劲,体会唱腔中的情感张力;其次观察表演中的“做功”,如旦行的水袖功、武生的翻打技巧,感受演员的基本功;再次注意武戏的“开打套路”,如《三岔口》的虚拟打斗,体会戏曲程式化的美学;最后关注剧目的叙事完整性,通过唱、念、做、打的结合,理解人物命运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清官文化”“家国情怀”等主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