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民公园作为这座城市的“绿色心脏”,不仅是市民晨练、休闲的聚集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公园内的戏曲演唱活动,如同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将中原大地的戏曲韵味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为郑州独特的文化景观。
追溯郑州人民公园戏曲演唱的历史,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彼时,公园作为城市少有的开放公共空间,逐渐成为民间文艺爱好者的“天然舞台”,最初,只是一些退休职工、戏曲票友自发携带简陋乐器,在树荫下、石桌旁清唱,内容多为豫剧、曲剧等河南地方戏的经典选段,随着时间推移,参与人群逐渐壮大,活动形式也从随意清唱发展为有组织的小型演出,到了90年代,公园管理部门在中心广场东侧辟出一块固定区域,搭建了简易的木质舞台,虽无华丽装饰,却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稳定的表演场地,“人民公园戏曲角”由此正式成型,成为郑州城内小有名气的“戏曲打卡地”。
如今的郑州人民公园戏曲演唱,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日常运转模式”,活动时间多集中在清晨与傍晚两个时段:清晨6:00至8:00,以中老年票友为主,他们或自带马扎,或围站在舞台旁,伴随着二胡、板胡、梆子的伴奏,唱腔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婉转低回;傍晚18:30至20:30,则吸引更多市民驻足,甚至有专业演员偶尔“客串”,表演更具观赏性,活动内容以豫剧为主,涵盖《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经典剧目,间或穿插曲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的选段,满足不同观众的喜好,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个人清唱,也有多人对唱,甚至有票友自备简单服装、道具,进行“彩唱”,让舞台虽小却“戏味”十足。
郑州人民公园戏曲演唱活动基本信息表 | |
---|---|
活动时间 | 清晨6:00-8:00,傍晚18:30-20:30(夏季略有调整) |
固定地点 | 公园中心广场东侧简易舞台 |
主要参与人群 | 60岁以上中老年票友(占比约60%),其他年龄段戏曲爱好者(占比约40%) |
主要剧种 | 豫剧(占比80%)、曲剧(10%)、越剧/黄梅戏(10%) |
常见曲目 |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李双双》《卷席筒》等豫剧经典 |
表演形式 | 清唱(60%)、彩唱(30%,含简单服装道具)、乐队伴奏(10%,以民族乐器为主) |
这一活动之所以能持续数十年并深受喜爱,源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市民的广泛参与,对老一辈郑州人而言,公园戏曲不仅是娱乐,更是情感的寄托——熟悉的唱腔唤醒青春记忆,邻里间的互动拉近了彼此距离,对年轻一代而言,这里是接触传统文化的“活课堂”,许多孩子就是在公园里第一次听到豫剧,被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从而爱上戏曲,公园戏曲还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纽带:每逢节假日,周边县市的民间剧团常受邀前来交流演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乡土戏曲。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郑州人民公园的戏曲演唱是“戏曲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在传统戏曲面临传承困境的当下,公园里的“草根舞台”打破了剧院的“高墙”,让戏曲回归民间、回归生活,它不需要华丽的布景,没有昂贵的票价,只有演员与观众真诚的互动,这种“接地气”的传承方式,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一位常来表演的退休教师所说:“在这里唱的不是戏,是日子,是咱郑州人的精气神。”
相关问答FAQs
Q1:郑州人民公园戏曲演唱活动是否收费?
A:完全免费,公园戏曲演唱作为公益性文化活动,不向观众收取任何费用,表演者均为自愿参与的业余票友,所需乐器、道具等均由参与者自备或票友会共同筹集,旨在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文化娱乐体验。
Q2:年轻人想参与公园戏曲活动,有哪些途径?
A:年轻人可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参与:一是现场观摩,每周六下午19:00左右常有“戏曲教学角”,资深票友会免费教授基础唱腔和身段,感兴趣的观众可随时加入学习;二是加入“人民公园戏曲票友会”(可通过公园管理处或本地戏曲爱好者社群联系),该票友会定期组织交流演出,欢迎不同年龄段的戏曲爱好者参与,为年轻人提供展示和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