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豫剧作为豫剧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植根于黄河之滨的封丘县,深受中原文化滋养,形成了兼具梆子戏高亢激越与地方温婉的独特风格,而朱巧云,正是这一艺术流派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与推动者,她以六十余年的舞台生涯,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封丘豫剧的兴衰紧密相连,成为地方戏曲“活态传承”的典范。
朱巧云的艺术之路始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封丘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她,自幼受当地社戏熏陶,12岁考入封丘县豫剧训练班,师从豫东调名家李秀英,主攻闺门旦、青衣,初入行时,她每天清晨在黄河故堤的晨雾中吊嗓,对着河水练习水袖功,脚踝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不肯停歇,70年代,她凭借《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一唱成名,其嗓音清亮高亢,吐字清晰如珠玉,既有常派豫剧的刚健明快,又融入了封丘方言中“硬拐弯”的俏皮韵味,让观众耳目一新,此后,她相继主演《秦香莲》《穆桂英挂帅》《七品知县卖红薯》等剧目,在河南省戏剧大赛中屡获殊荣,逐渐从“台柱子”成长为封丘县豫剧团的掌门人。
在表演艺术上,朱巧云形成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独特风格,她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如在《秦香莲》中,她通过“见皇姑”时眼神从隐忍到决绝的变化,配合低回婉转的“哭腔”,将秦香莲的悲愤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李双双》中,她又以明快活泼的唱腔和灵动的台步,塑造出农村妇女的爽朗形象,这种“演人物而非演行当”的理念,让她的表演既有传统程式的美感,又充满生活气息,她还致力于挖掘封丘本土题材,将民间传说《柳毅传书》改编为豫剧,融入黄河号子、秧歌调等地方音乐元素,使剧目既保留豫剧精髓,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为封丘豫剧的非遗传承人,朱巧云深知“传承”二字的分量,90年代,面对戏曲市场萎缩、年轻演员流失的困境,她自筹资金创办“巧云豫剧培训班”,免费招收农村青少年,亲自授课,她常说:“咱封丘的豫剧不能断在咱手里。”教学中,她不仅教唱腔身段,更将黄河文化、封丘历史融入课堂,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唱”“唱的是什么”,至今,她培养的弟子已有30余人,其中多人获得省级戏剧奖项,成为封丘豫剧的新生力量,她还推动“豫剧进校园”活动,在封丘县10余所中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让 thousands of 孩子接触并爱上豫剧。
进入21世纪,朱巧云积极探索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播,她带领剧团走进高校、社区,举办“封丘豫剧专场”;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巧云说戏”账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豫剧知识,片段《花木兰》选段播放量超百万,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2021年,封丘豫剧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巧云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录制《河南戏曲非遗档案》,让更多人看到这一地方艺术的魅力。
六十余载春秋,朱巧云从舞台上的“花木兰”到讲台上的“老师”,再到守护非遗的“传承人”,始终未改对豫剧的赤诚,她用行动证明,地方戏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舞台,更在于扎根生活、融入时代、薪火相传,年逾七旬的她仍坚持每周为青年演员说戏,她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想听,我就一直唱下去。”
朱巧云艺术生涯重要节点
| 时间 | 事件 | 意义 |
|------------|---------------------------------------|---------------------------------------|
| 1965年 | 考入封丘县豫剧训练班 | 正式开启艺术生涯 |
| 1978年 | 主演《花木兰》成名 | 确立在封丘豫剧界的地位 |
| 1990年 | 创办“巧云豫剧培训班” | 开启系统性传承之路 |
| 2005年 | 《柳毅传书》获河南省戏剧节金奖 | 推动本土题材剧目创新 |
| 2021年 | 封丘豫剧入选省级非遗,任代表性传承人 | 推动地方艺术进入保护传承新阶段 |
FAQs
问:朱巧云的表演艺术与常香玉等豫剧大家有何异同?
答:朱巧云师承常派弟子,在唱腔上继承了常派刚健明亮、吐字清晰的特点,尤其在“喷口”和“偷字”技巧上颇有心得,但作为地方戏曲传承人,她更注重融入封丘地域特色:一是唱腔中融入黄河流域方言的声调,形成“硬拐弯”的俏丽韵味;二是表演身段吸收当地秧歌、旱船等民间舞蹈元素,如《七品知县卖红薯》中的“赶驴步”,既有生活气息又不失戏曲美感,她常说:“常派是根,封丘是土,根深才能叶茂。”
问:封丘豫剧与其他流派(如豫东调、豫西调)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封丘豫剧地处豫东、豫西调过渡带,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唱腔上,既有豫东调的高亢激越,如《穆桂英挂帅》中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又吸收豫西调的委婉细腻,如《秦香莲》中的“见皇姑”;表演上,更注重“文戏武唱”,如《花木兰》中的“趟马”动作,融入武术元素,刚柔相济,剧目多取材黄河民间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被称为“黄河边的梆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