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戏曲武术学校坐落于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是一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戏曲与武术复合型人才为特色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自2010年创办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文武兼修、德艺双馨”的办学理念,将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与武术的“形、神、劲、功”深度融合,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强调文化素养与道德情操的塑造,已成为雄安新区乃至河北省文化教育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戏曲教学方面,学校以河北梆子、评剧等地方剧种为核心,同时兼容京剧、昆曲等经典剧种,低年级学生从戏曲基本功入手,重点练习“唱腔发声”“身段台步”“手眼身法步”等基础技能;中年级开始接触经典剧目片段,如《穆桂英挂帅》《花为媒》等,通过“以戏促功、以功带戏”的方式提升表演能力;高年级则侧重舞台实践,参与校内外演出,培养综合表演素养,武术教学则涵盖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大体系,传统武术包括长拳、南拳、太极、刀枪剑棍等器械套路,竞技武术则设有套路、散打、跆拳道等项目,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技战术应用及意志品质锤炼,学校独创“戏曲武术融合课程”,如将戏曲中的“把子功”与武术的“对练”结合,创编《武戏片段》《武术戏曲操》等特色节目,实现“戏中有武、武中有戏”的艺术效果。
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兼顾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年级 | 戏曲课程 | 武术课程 | 文化课程 | 实践课程 |
---|---|---|---|---|
低年级(1-3年级) | 每日1.5小时基本功(唱腔、身段、念白);每周2节乐理课 | 每日1小时基础体能、基本步法、简单拳术;每周1节武术理论 | 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辅以德育、书法;每日文化课2.5小时 | 每月1次“戏曲小舞台”“武术基本功展示” |
中年级(4-6年级) | 每日1小时剧目片段练习;每周2节戏曲史、角色塑造课 | 每日1.5小时套路训练(长拳、刀术);每周1节散打基础 | 文化课程增至3小时,增加历史、地理、科学;每日晨读30分钟 | 每学期参与2次校内外公益演出;武术校内联赛 |
高年级(7-9年级) | 每日1.5小时整剧排练;每周1节戏曲编创、舞台美术课 | 每日2小时专项训练(竞技套路/散打);每周1节运动生理学 | 文化课程3.5小时,针对中考科目强化;每周1节生涯规划 | 每年参与1次省级以上戏曲/武术比赛;毕业汇报演出 |
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支撑,学校戏曲教师团队中,80%以上具备国家一级演员职称,包括河北省京剧院退休名家、雄安新区非遗传承人等,他们以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严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传授戏曲精髓;武术教师团队则由全国武术锦标赛获奖者、国家一级裁判员及退役运动员组成,其中多人曾担任省级武术队教练,擅长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制定科学训练方案,学校还聘请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的教授担任客座导师,定期开展讲座和工作坊,确保教学理念与行业前沿接轨。
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戏曲文化节”“武术竞技节”“非遗进校园”等品牌活动贯穿全年,近年来,学生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先后5人荣获河北省“戏曲小梅花”奖,12人在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中摘金夺银,原创戏曲武术节目《雄安少年》登上央视《黄金100秒》舞台,学校还与雄安新区文旅集团、河北省京剧院等单位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渠道,毕业生或进入专业剧团、武术队,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高等学府,升学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作为雄安新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年均开展“戏曲进社区”“武术公益课”等活动30余场,惠及群众上万人次,2022年,学校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教育示范校”,2023年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成为展示雄安新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FAQs:
问:学校如何平衡戏曲、武术训练与文化课学习,避免学生偏科?
答:学校实行“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的管理模式,每日上午安排文化课(7:30-11:30),下午进行专业训练(14:30-17:30),晚间设置“晚自习答疑”时间(19:00-20:30),文化课程与普通中小学同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配备经验丰富的文化课教师,针对艺术生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如采用“分层教学”“情景化课堂”等,确保学生文化课成绩达标,严格控制专业训练时长,避免过度疲劳,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问:学生毕业后有哪些发展方向?
答: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三大发展方向:一是升学,可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或通过艺术特长生渠道进入普通高中;二是就业,推荐至河北省京剧院、雄安新区文旅集团、专业武术俱乐部等单位,成为戏曲演员、武术教练或文化工作者;三是自主创业,部分学生选择开设戏曲武术培训机构、创办非遗工作室,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规划服务,助力实现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