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戏曲艺术院校,自1950年建院以来,始终以传承戏曲文化、培养戏曲人才为己任,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核,成为激励师生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这种精神,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也是对时代使命的主动担当,更是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
中国戏曲学院精神的核心,首先体现在“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上。“守正”是对戏曲传统的敬畏与传承,戏曲艺术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程式化、虚拟性、写意性的独特美学体系,中国戏曲学院始终将传统剧目的教学与保护放在首位,通过“口传心授”与系统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京剧、昆曲、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精髓的薪火相传,学院老一辈艺术家如史若虚、王瑶卿、荀慧生等,毕生致力于戏曲教育,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学生培养,形成了“教学相长、以戏育人”的优良传统。“创新”则是在坚守传统基础上的时代突破,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新时代观众的需求,学院鼓励师生在剧本创作、表演形式、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探索,新编京剧《红军故事》《党的女儿》、昆曲《李清照》等作品,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神韵,又融入了现代表达,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德艺双馨”的育人理念构成了中国戏曲学院精神的重要支柱,学院始终坚持“先做人,后做艺”的育人原则,将品德修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唱、念、做、打等专业技能的打磨,更强调“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职业操守与家国情怀,从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艺术主张,到于魁智、李胜素等校友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一代代戏曲人将“戏德”视为立身之本,在舞台上塑造鲜活人物,在生活中坚守艺术初心,学院定期开展“艺德实践周”“名家讲堂”等活动,邀请老艺术家分享从艺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培养出既懂艺术、又有担当的新时代戏曲人才。
使命担当是中国戏曲学院精神的时代彰显,作为戏曲教育的“国家队”,学院始终将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作为己任,不仅为全国戏曲院团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更在戏曲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学院牵头成立“中国戏曲教育联盟”,推动戏曲教育资源下沉;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人培训”等项目,让戏曲艺术走进大众生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如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国庆70周年文艺演出等,向世界展示中华戏曲的魅力,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国戏曲学院以“传承国粹,弘扬文化”为使命,努力推动戏曲艺术走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精神内核 | 具体体现 | 典型案例 |
---|---|---|
守正创新 | 传统剧目教学与现代表达融合 | 新编京剧《红军故事》获“五个一工程”奖,复排经典《锁麟囊》全本传承 |
德艺双馨 | 专业技能与品德修养并重 | “艺德实践周”活动,校友张火丁专注艺术、淡泊名利成为行业楷模 |
使命担当 | 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推动戏曲普及与国际传播 | 牵头“中国戏曲教育联盟”,赴海外开展“中国戏曲文化周”活动 |
这种精神,是中国戏曲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它激励着一代代戏曲教育工作者和学子,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为中华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面向未来,中国戏曲学院将继续秉持这一精神,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精神对学生专业成长有哪些具体影响?
A1:中国戏曲学院精神对学生专业成长的影响体现在“技艺”与“品格”的双重塑造,在技艺上,“守正创新”的理念引导学生既要扎实掌握传统程式(如京剧的“四功五法”),又敢于在表演、创作中融入现代表达,提升艺术表现力;在品格上,“德艺双馨”的育人理念强调“戏比天大”的职业敬畏,通过老艺术家言传身教、艺德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成为“有灵魂的戏曲人”,学院学生从入学起便需通过“开蒙戏”考核,在反复打磨传统剧目中理解戏曲精髓,同时通过新编剧目实践锻炼创新能力,实现“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Q2: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戏曲学院精神如何传承与发展?
A2: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戏曲学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需立足“传统根基”与“时代需求”两大坐标,传承上,通过建立“戏曲数字资源库”、整理出版传统剧目图谱、聘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等方式,固化传统教学经验;发展上,则需拥抱科技与跨界融合,如利用VR技术辅助舞台设计、开设“戏曲与新媒体”交叉学科课程,推动戏曲与影视、动漫等艺术形式融合,同时加强国际交流,通过“线上戏曲课堂”“海外工作坊”等渠道,让中国戏曲精神在全球语境中焕发新活力,学院还需进一步强化“服务社会”的担当,扩大“戏曲进校园”覆盖面,让戏曲精神成为滋养大众文化生活的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