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到俺外甥小军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兴奋:“舅,咱部队下个月要办‘豫剧进军营’专场演出,我负责板胡伴奏,您到时候可得来看看!”挂了电话,我心里暖烘烘的,小军打小就爱跟着村里的戏班子转悠,14岁跟着豫剧老艺人学板胡,没想到这把胡琴竟跟着他进了部队,成了军营里的“文艺轻骑兵”。
说起小军在部队伴奏豫剧,可不是件容易事,部队里多是年轻战士,对豫剧的了解有限,小军刚加入文艺队时,排练厅里常有人小声嘀咕:“这咿咿呀呀的,能跟咱们的军歌比吗?”但他没气馁,反而琢磨着怎么把豫剧和军营生活结合起来,他选了《花木兰》里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把唱词改成“训练场上展英姿,保家卫国是本分”,战士们一听,嘿,这调子熟悉,词儿也接地气,跟着哼哼的越来越多,后来他还和战友们一起编了《强军战歌》的豫剧版,梆子一敲,板胡一拉,硬是把流行军歌唱出了豫剧的铿锵劲儿,每次演出都能把官兵们唱得热血沸腾。
部队的豫剧伴奏,可不是光会拉曲子就行,小军说,部队演出场地多变,有时在礼堂,有时在训练场,有时甚至在野外驻训点,乐器得扛颠簸,有次下基层慰问,山路不好走,板胡的琴筒被颠得开了胶,他连夜用502胶粘好,第二天照样上台,更讲究的是“合奏”,豫剧伴奏讲究“托、保、衬、垫”,得跟唱腔严丝合缝,穆桂英挂帅》里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板胡的滑音得跟着穆桂英的唱腔起伏,梆子的节奏得卡在“炮”字的重音上,才能把那种出征的气势烘托出来,小军和战友们天天排练到深夜,就为了把每个音符都磨得像战士们的队列一样整齐。
在部队,豫剧伴奏早就不是“自娱自乐”,成了连接传统与军营的纽带,去年建军节,他们排了个豫剧联唱,把《朝阳沟》的“咱们说说知心话”和《打靶归来》编在一起,老班长听着“那个前晌我去锄地”的唱词,想起老家麦田,战士们跟着“日落西山红霞飞”的调子一起拍手,台上台下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小军说,有次新兵入营,他们演《七品芝麻官》选段,当唱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时,有个新兵悄悄抹眼泪,说“当兵就该这样,心里装着老百姓”,那一刻,小军突然明白,这把板胡拉的不仅是曲子,更是军人的魂儿。
现在小军的板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不仅能拉传统戏,还能给战友们的原创歌曲配豫剧过门,他说等退伍回老家,要把部队里的故事编成豫剧唱词,让更多人知道,军营里不仅有钢枪,还有咱河南人的“梆子腔”,我这当舅的听着,心里别提多骄傲了——俺外甥用豫剧的调子,给军营生活添了一抹最亮眼的“中原红”。
部队中豫剧伴奏常见乐器及作用
乐器名称 | 特点 | 在部队演出中的作用 |
---|---|---|
板胡 | 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激昂情绪 | 担任主奏,托底唱腔节奏,如《花木兰》出征段落增强气势 |
梆子 | 节奏鲜明,清脆有力 | 控制整体速度,烘托战场或训练场景的紧张感 |
二胡 | 音色柔美,擅长抒情 | 辅助板胡表现人物内心,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思乡段落 |
笙 | 音色浑厚,和声丰富 | 填充中低音,使伴奏层次更饱满,适合集体合唱场景 |
相关问答FAQs
Q1:部队里的豫剧伴奏和民间戏班有什么不同?
A:部队豫剧伴奏更注重“军味”与“接地气”,演奏时会根据军营场景改编曲调,比如将传统戏的慢板调整为快板,适应演出节奏;乐器携带更便携,如板胡采用轻量化琴筒,梆子选用不易开裂的硬木,方便野外演出,伴奏内容常结合部队生活,融入强军、爱民等主题,让传统戏曲更贴近官兵情感。
Q2:豫剧伴奏对军人文化素养提升有何帮助?
A:豫剧伴奏能帮助军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板胡、梆子等乐器,官兵能了解戏曲的“腔、调、板、眼”,培养乐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经典豫剧剧目中的家国情怀(如《花木兰》的忠孝、《杨家将》的忠诚)能潜移默化影响军人价值观,让“传承红色基因”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