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中国戏曲学院的红漆大门时,我还是个只会跟着电视哼几句“苏三离了洪洞县”的懵懂少年,四年时光从指缝溜走,当毕业证书上的烫金印章在阳光下泛起微光,我才真正读懂“戏曲”二字的分量——它不仅是台上的水袖翻飞、唱腔婉转,更是浸在骨血里的文化基因,是台下十年功的执着,是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初入学院,最先领教的是“规矩”二字,每天清晨五点半,练功房的灯光次第亮起,镜子里映着一张张睡眼惺忪却眼神坚定的脸,基功课上,老师捏着我的脚腕往下压,“腿要伸直,脚背绷紧,戏曲的‘美’是从根儿里长出来的”,汗珠砸在地板上,洇开小小的湿痕,像极了初学的唱腔,生涩却带着劲儿,理论课同样不容懈怠,《中国戏曲史》厚厚的教材里,从汉代的百戏到元杂剧的巅峰,从昆曲的“水磨调”到京剧的“皮黄腔”,每个朝代的艺术嬗变都需要烂熟于心,我曾为弄懂“临川四梦”的隐喻泡在图书馆,也曾为分析《牡丹亭·游园》的唱腔结构反复听录音,直到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悲欢离合,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成了能触摸到的情感温度。
学院的课程像一幅工笔画,细致地勾勒出戏曲的全貌,除了主修的京剧表演(我专攻梅派青衣),还要选修地方戏,跟着川剧老师学变脸,跟着越剧老师练“小生腔”,甚至要接触现代舞台技术,用灯光和多媒体为传统剧目注入新活力,最难忘的是大三那年的“完整剧目排演”,我们组排演《贵妃醉酒》,为了贵妃醉步的“卧鱼”动作,我每天对着镜子练到腿脚发麻;为了唱好“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四平调】,老师一句一句抠我的气息,从“丹田发力”到“字头字腹字尾”,整整打磨了一个月,当大幕拉开,看到台下的观众随着我的“醉酒”情节屏息或叹息,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台上一分钟”,是用无数个“台下十年功”换来的,而这份“功”,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对角色的敬畏与共情。
中国戏曲学院像个熔炉,将不同性格的年轻人淬炼成“戏曲人”,我们曾在宿舍楼道里互相纠正唱腔,也曾在深夜的练功房互相打气;曾在非遗传承人的讲座里热泪盈眶,也曾在国际戏曲节上,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友人讲解“生旦净丑”的行当划分,记得大二时参加“戏曲进校园”活动,给小学生们讲《霸王别姬》,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手问:“姐姐,虞姬为什么要自刎呀?”我愣了一下,突然意识到,这些流传千年的故事,需要用当代的语言去诠释,让年轻人看见其中的侠骨与柔情,从那时起,我开始尝试用短视频演绎经典折子戏,用弹幕互动解答网友疑问,看着“00后”们留言“原来戏曲这么酷”,我第一次感受到传统艺术跨越代沟的力量。
毕业季的舞台上,我们演出了最后一出大戏——《穆桂英挂帅》,当我穿上靠旗,唱响“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佘太君的白发、杨宗保的英姿,看到了穆桂英从“我不挂帅谁挂帅”的豪情,到“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场”的感慨,谢幕时,台下掌声雷动,老师站在侧幕边抹眼泪,同学们相拥而泣——这四年,我们从“戏曲小白”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演员,从热爱一门艺术到理解一种文化,从个体成长到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走出校园,我常常想,“读完中国戏曲学院”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学会了一身技艺,还是拥有了一份履历?或许都不是,它是让我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找到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方式;是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在坚守内核的基础上,让老树发出新芽;更是让我懂得,每个戏曲人都是“摆渡人”,将千年的艺术之河,引向更远的未来。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核心课程与实践模块表
年级 | 理论课程 | 实践课程 | 特色活动 |
---|---|---|---|
大一 | 《中国戏曲史》《乐理基础》《表演基础》 | 基功训练(唱念做打)、形体、台词 | 开学典礼暨戏曲展演、新生基本功大赛 |
大二 | 《剧目分析》《唱腔设计》《戏曲美学》 | 分行当排练(生旦净丑)、地方戏选修 | 校园戏曲节、非遗传承人工作坊 |
大三 | 《戏曲导演基础》《舞台美术概论》 | 完整剧目创排、现代戏曲改编 | 国际戏曲交流周、“戏曲进校园”实践 |
大四 | 《毕业论文写作》《行业前沿讲座》 | 毕业大戏、院团实习、就业指导 | 毕业作品展演、校友分享会 |
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有哪些?是否只能当演员?
A1:毕业去向多元,并非局限于演员,约30%进入国家级/地方院团(如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从事表演或编创工作;25%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或进入高校/戏曲职业院校任教;20%进入文化传媒机构,从事戏曲策划、新媒体运营(如短视频创作、戏曲节目制作);15%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在文化馆、博物馆从事传承与研究;剩余10%可能跨界发展,但大多仍以戏曲文化为核心(如戏曲主题文创设计),学院注重“一专多能”,培养学生具备舞台表演、理论研究、传播推广等多重能力,适应不同行业需求。
Q2:学习戏曲专业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具体影响?
A2:戏曲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塑造是全方位的,在身体素质上,长期的基功训练(压腿、下腰、圆场)能提升柔韧性、耐力和协调性;在心理层面,反复打磨角色的过程培养专注力与抗压能力,舞台表演则锻炼临场应变与情绪管理能力;在文化素养上,通过研读戏曲剧本、学习历史典故,深化对古典文学、传统美学的理解,形成独特的审美视角;更重要的是,戏曲所蕴含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等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影响人格塑造,让学生学会在浮躁中沉淀,在传承中坚守,许多毕业生表示,戏曲教会他们的不仅是“如何做事”,更是“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