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电影《花打朝》是豫剧艺术与电影媒介结合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间喜剧的独特魅力,作为河南戏曲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豫剧表演艺术的高峰,更通过电影语言的转化,让传统戏曲在银幕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普及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
剧目起源与剧情梗概
《花打朝》是豫剧传统喜剧中的经典剧目,又名《御勾栏》,其故事雏形源于民间传说,经历代艺人加工完善,逐渐形成以程咬金为核心、融合历史演义与民间诙谐的独特叙事,剧情围绕唐代开国名将程咬金的家族风波展开:程咬金性格鲁豪不羁,因在朝堂上怒斥奸臣、失手误打皇帝(一说为打奸臣),被贬为民,边关突遭外敌入侵,朝中无将可用,程咬金自荐出征却遭皇帝猜忌,危急时刻,其妻通金娥(或作“佘太君”,不同版本有异)深明大义,代夫挂帅,率军出征平叛,程咬金在后方巧施妙计,协助夫人破敌,最终凯旋回朝,夫妻双双得到赦免,以喜剧收场,全剧以“打”为核心冲突,既有朝堂上的针锋相对,也有战场上的激烈交锋,更穿插大量家庭伦理与民间智慧的幽默情节,塑造了程咬金的憨直、通金娥的机智等鲜活人物形象,传递了“忠君爱国”“家国同构”的传统价值观,同时以夸张的表演和诙谐的对白,彰显了中原民间喜剧的鲜明特色。
电影版本与艺术呈现
河南戏曲电影《花打朝》最具影响力的版本当属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河南豫剧院一团演出的经典版本,由豫剧大师常香玉、唐喜成、阎立品等联合主演,导演赵纪鑫执导,该版本不仅是豫剧艺术影像化的里程碑,更成为中国戏曲电影史上的代表作之一。
从舞台到银幕,电影《花打朝》在保留原剧核心情节与戏曲程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影语言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场景设计上,突破了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虚拟布景,通过实景搭建与道具还原,将宫廷的威严、战场的苍凉、民间的质朴具象化,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与代入感,程咬金被贬为民后的市井生活场景,通过朴素的民居、热闹的集市等细节,展现其性格中的市井气与幽默感;出征战场则采用宏大调度,结合马匹、兵器等道具,将戏曲中“虚拟打斗”转化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化武戏。
在表演层面,电影充分发挥了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功底,常香玉饰演的通金娥,唱腔融合豫剧常派艺术的细腻与豪放,既有“慢板”的婉转抒情,展现其挂帅前的忧虑与决心,又有“快板”的铿锵有力,凸显战场上的英姿飒爽;唐喜成饰演的程咬金,则以净角的夸张身段与诙谐念白为核心,将人物的鲁莽、憨厚与机智刻画得入木三分,其“黑头”唱腔高亢激越,如“我本是唐朝一个臣”等唱段,成为豫剧经典唱段流传至今,阎立品饰演的旦角角色则以端庄温婉的表演,为全剧增添了细腻的情感层次。
表演特色与音乐艺术
《花打朝》的表演艺术集中体现了豫剧“唱、念、做、打”的精髓,尤其以“做”与“打”的喜剧风格最为突出,程咬金的“花脸”表演是其核心看点,演员通过面部表情的夸张变化(如瞪眼、咧嘴、皱眉)、身段的幅度(如跨步、甩袖、顿足),将人物的粗犷与幽默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丑中见美”的喜剧效果,剧中程咬金因被贬而抱怨皇帝的段落,通过边跺脚边念白“我这一辈子就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皇帝”,配合夸张的表情,将民间小人物的无奈与诙谐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打”的方面,全剧融合了戏曲武打的程式化与民间武术的写实性,程咬金与夫人的“夫妻对打”、战场上的“群打”场面,既保留了戏曲“出手”“翻跟头”等传统技巧,又结合电影镜头的快速切换与特写,增强了动作的节奏感与观赏性,这种“花打”(诙谐的打斗)与“朝”(朝堂背景)的结合,正是剧目名称的由来,也成为豫剧喜剧的标志性特征。
音乐上,《花打朝》以豫剧传统声腔为基础,以豫东调、豫西调为主,辅以曲牌与锣鼓点,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板式上灵活运用【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如通金娥挂帅时的【慢板】唱腔,节奏舒缓、情感深沉,展现其内心的责任感;程咬金出场时的【流水板】,则节奏明快、字字铿锵,凸显其豪放性格,伴奏以板胡为主奏乐器,辅以二胡、笙、梆子等,既烘托了剧情氛围,又突出了豫剧音乐的粗犷与细腻并存的风格。
文化价值与当代影响
作为河南戏曲电影的代表作,《花打朝》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对豫剧艺术的忠实记录,更在于其通过电影媒介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20世纪50年代末,电影《花打朝》上映后,迅速风靡全国,让无数观众通过银幕认识了豫剧,了解了中原文化,其经典唱段、人物形象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至今仍在河南城乡的戏曲舞台上被频繁演绎。
在当代语境下,《花打朝》的意义更为深远,它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范本——如何在保留戏曲“本体性”(唱念做打、程式化表演)的同时,借助电影、电视等媒介扩大受众范围?《花打朝》的实践证明,只要尊重艺术规律、立足文化根脉,传统戏曲完全可以在当代焕发新生,其传递的“家国情怀”“民间智慧”“乐观精神”等价值观,与当代社会倡导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戏曲电影工程”的推进,《花打朝》等经典剧目被重新修复、数字化传播,年轻观众通过短视频、流媒体平台接触这部作品,进一步拓展了其影响力。
河南戏曲电影《花打朝》主要版本信息
版本名称 | 拍摄年份 | 主演 | 导演 | 艺术特色 |
---|---|---|---|---|
常香玉版《花打朝》 | 1959年 | 常香玉、唐喜成、阎立品 | 赵纪鑫 | 保留原舞台剧精髓,电影化呈现唱腔与身段,常派艺术经典呈现,奠定豫剧电影里程碑地位 |
数字修复版 | 2010年左右 | 原版修复 | 修复音画效果,还原经典色彩与音质,适应现代观影需求 | |
新拍舞台电影版 | 2020年 | 虎美玲、李树建等 | 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强化视觉呈现,结合当代审美传承经典剧目 |
相关问答FAQs
Q1:《花打朝》的“花打朝”三字有何具体含义?
A:“花”指戏曲中的“花脸”行当,程咬金属净角(花脸),其表演夸张、色彩鲜明,是剧中的核心角色;“打”指剧中的打斗场面,既有戏曲程式化的“武打设计”,又融入民间诙谐元素,形成“花打”(诙谐打斗)的特色;“朝”指故事发生的核心场景——朝堂,剧目围绕朝堂风波(如程咬金打皇帝、出征请命)展开,故合称“花打朝”,凸显了以花脸角色为核心、融合打斗与朝堂故事的喜剧风格。
Q2:河南戏曲电影《花打朝》对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何影响?
A:电影媒介打破了戏曲舞台的地域限制,让豫剧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银幕,极大提升了豫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让常香玉、唐喜成等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得以永久保存,成为后世教学与传承的珍贵范本;电影在保留戏曲传统程式(如唱腔、身段)的同时,通过实景拍摄、镜头语言等电影化手段,实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为戏曲现代化传播提供了实践经验;其传递的“家国情怀”“民间智慧”等价值观,契合当代文化需求,推动豫剧艺术在当代的活态传承,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