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管理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现代发展需求?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戏曲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其管理体系始终围绕“传承戏曲艺术、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核心目标展开,形成了兼具传统艺术特质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层面,学院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传承+创新探索”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中传统技艺传承采用“口传心授”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京剧表演专业实行“分行当教学”,由京剧表演系资深教师联合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院团艺术家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名师工作室”“传帮带”机制,确保流派艺术原汁原味,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与全国10余家重点戏曲院团共建实习基地,学生需完成“学年实习+毕业剧目演出+社会服务实践”三重实践任务,近三年累计创排新编历史剧《新龙门客店》、现实题材小戏《老街新韵》等剧目23部,既夯实了传统功底,又提升了创新能力。

中国戏曲学院管理

学生管理方面,学院针对戏曲专业学生“童子功”训练强度大、职业成长周期长的特点,实施“德育为先、艺德并重”的管理策略,日常管理中实行“早功晚功”制度,要求表演专业学生每日清晨6点至7:30进行基本功训练,晚间安排剧目排练,由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共同考勤;同时设立“艺德档案”,将舞台礼仪、团队协作、敬业精神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与奖学金、推优挂钩,为激发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学院成立“戏曲社团联合会”,下设京剧、昆曲、地方戏等12个专业社团,学生自主策划“校园戏曲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年均开展各类艺术实践60余场,覆盖师生及社会观众超万人次。

师资管理是学院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引育并举、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方面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引进海内外戏曲研究、数字艺术等领域高层次人才,近五年引进教授8人、博士15人,形成老中青梯队;另一方面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至少赴院团实践6个月,参与剧目创作或演出,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在职称评聘中,增设“艺术实践成果”评价指标,将教师指导学生获奖、个人参演国家级剧目、创作作品入选国家级艺术基金等作为重要晋升依据,目前学院教师中具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者6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5人,形成“名师带高徒、高徒成名师”的良性循环。

科研与创作管理聚焦“守正创新”,推动戏曲艺术活态传承,学院设立“戏曲研究中心”“中国京剧传承基地”等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戏曲表演体系研究”“数字媒体戏曲传播”等12项,省部级课题28项,出版《中国戏曲通论》《当代戏曲发展报告》等专著35部,创作管理方面,实施“精品剧目工程”,围绕“传统经典复排+新创剧目孵化+现实题材创作”三大方向,复排《锁麟囊》《牡丹亭》等经典剧目15部,创排《大宅门》《党的女儿》等新编戏7部,其中现代京剧《红灯记》2023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完成全国巡演20余场。

中国戏曲学院管理

校园文化管理以“戏曲特色”为底色,营造沉浸式育人环境,学院建设“戏曲博物馆”“非遗传承展陈馆”,馆藏戏曲服饰、道具、文献等文物3000余件;定期举办“戏曲文化周”“名家名段演唱会”,邀请尚长荣、于魁智等艺术家开展讲座;打造“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学生自导自演的小戏《校园一课》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院注重智慧校园建设,引入“VR戏曲排练系统”“数字教学资源库”,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戏曲学习提供沉浸式体验。

国际交流管理方面,学院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戏曲文化”为宗旨,与全球20余所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戏曲学者研修班”“海外戏曲人才培训计划”,年均招收留学生50余人,覆盖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近年来,师生团队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等平台开展文化交流演出30余场,《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剧目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国名片”。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在传统戏曲技艺传承方面有哪些特色管理措施?
A1:学院在传统技艺传承中实施“双轨制”管理:一是“流派传承工程”,为京剧、昆曲等主要剧种建立流派传承谱系,通过“名师收徒”“拜师仪式”明确传承关系,如叶派小生传承人张威收徒仪式纳入教学管理;二是“传统剧目抢救性复排”,成立传统剧目工作室,组织老艺术家口述历史、整理剧本谱例,目前已抢救复排《定军山》《林冲夜奔》等濒危剧目40余部;三是“数字化传承管理”,运用3D扫描技术保存戏曲盔头、道具,建立“传统技艺数据库”,实现技艺的可视化记录与传播。

中国戏曲学院管理

Q2:学院如何平衡艺术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管理?
A2:学院通过“模块化学分制”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设置“专业实践模块”(占比40%),要求学生完成舞台演出、剧目排练、院团实习等实践任务,实行“演出学分”制度,每登台一场计1学分;“理论基础模块”(占比30%),开设《中国戏曲史》《戏曲美学》等课程,采用“理论+案例”教学法;“跨界融合模块”(占比30%),增设“戏曲与新媒体”“戏曲编剧基础”等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创作,建立“实践-理论反馈机制”,学生实践后需提交《实践报告》,结合理论课程撰写分析论文,实现“以践促学、以学导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