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实验班作为河南省戏曲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守正创新、育才兴戏”为宗旨,致力于破解传统戏曲传承面临的“老龄化、传播单一、人才断层”等难题,为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本土剧种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当代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验班立足戏曲大省的文化根基,既强调对传统技艺的深度传承,又积极探索戏曲与当代艺术、科技的融合路径,已成为河南戏曲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
在培养目标上,实验班打破传统戏曲班“重技艺、轻理论”“重模仿、轻创新”的模式,提出“三维能力”培养框架:一是“传统根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戏曲基本功(唱、念、做、打)和至少一个河南本土剧种的核心流派技艺;二是“当代审美”,培养学生在剧本创作、舞台呈现、音乐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将传统题材与现代观众需求结合;三是“传播能力”,引入数字媒体、跨界合作等课程,让学生具备戏曲短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沉浸式舞台设计等技能,适应“Z世代”受众的观演习惯。
课程体系设置上,实验班构建“传统+现代+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块,具体如下(部分课程可通过表格呈现):
课程模块 | 核心课程 | 教学目标 |
---|---|---|
传统技艺课 | 豫剧声腔训练、曲剧身段表演、越调念白基础、戏曲毯功把子功 | 掌握河南主要剧种的本体技艺,传承流派代表剧目,夯实传统功底 |
理论创新课 | 戏曲史论、河南地方戏曲文化、剧本创编、戏曲美学、数字媒体艺术 | 提升文化素养,掌握戏曲创作规律,培养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当代艺术表达的能力 |
实践融合课 | 现代戏排演(如《焦裕禄》《红旗渠》)、戏曲短视频创作、沉浸式戏曲体验设计、跨界合作(与话剧、音乐剧融合) | 通过项目制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从“学戏”到“用戏”的转化,积累舞台与市场经验 |
教学特色方面,实验班采用“双导师制”,一方面邀请豫剧常香玉、曲剧马紫晨等流派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担任“传统导师”,手把手传授经典剧目和表演精髓;另一方面聘请戏剧学院教授、跨界艺术家、新媒体从业者担任“创新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剧本改编、舞台科技应用等,实验班坚持“以演代练”,每月开展“实验剧场”汇报演出,每年组织“河南戏曲进校园”“乡村非遗巡演”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演出场景中提升综合能力。
创办以来,实验班成果显著:学生中先后有12人获“中国戏曲小梅花奖”、28人获“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创作改编的豫剧现代戏《青春·焦裕禄》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戏曲短视频《戏说节气》全网播放量超5000万;毕业生就业率达95%,部分进入河南豫剧院、各地市戏曲院团成为骨干,部分成为戏曲教育工作者、新媒体戏曲博主,或成立戏曲工作室探索“戏曲+文旅”“戏曲+数字藏品”等新业态,为河南戏曲注入了年轻活力。
相关问答FAQs
Q1:河南戏曲实验班与传统戏曲班的核心差异是什么?
A:传统戏曲班侧重单一剧种技艺的“原汁原味”传承,培养目标以“舞台表演者”为主;实验班则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在强化传统功底的基础上,增设剧本创编、数字媒体、跨界融合等课程,培养“会演、会创、会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更注重戏曲的当代转化与市场适应能力,例如学生需掌握戏曲短视频制作、沉浸式舞台设计等技能,以应对年轻受众的观演需求。
Q2:实验班如何解决传统戏曲“年轻人不爱看”的问题?
A:实验班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发力:内容上,鼓励学生创作贴近现代生活的戏曲作品,如将“抗疫故事”“乡村振兴”等题材融入戏曲,或改编传统经典(如《花木兰》融入街舞元素);形式上,借助新媒体传播,指导学生拍摄戏曲剧情短视频、开发“戏曲+VR”体验项目,同时通过校园巡演、社区快闪等轻量化演出场景,打破剧场的时空限制,让戏曲以更年轻、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