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鄢陵县豫剧二团,为何能成为豫剧传承的中坚力量?背后有何故事?

鄢陵县豫剧二团作为扎根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的地方戏曲团体,自成立以来便以传承和弘扬豫剧艺术为己任,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剧团历经数十载风雨,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文化惠民等方面积累了深厚底蕴,不仅承载着鄢陵地方戏曲的记忆,更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出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鄢陵县豫剧二团

历史沿革:从民间班社到基层文艺轻骑兵

鄢陵县豫剧二团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间戏班“鄢陵县工农豫剧团”,1956年,在地方政府的文化整合下,工农豫剧团与当地另一支民间戏班“新生豫剧团”合并,正式成立“鄢陵县豫剧二团”,初期以“集体所有制”性质运营,成员多为本地热爱戏曲的农民艺人,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搭台演出,剧目多取材自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经典折子戏,深受乡村百姓喜爱。

改革开放后,剧团迎来发展黄金期,1980年,在县文化局的支持下,剧团转为“全民所有制”文艺团体,吸纳了一批专业戏曲院校毕业生,艺术水平显著提升,1990年代,剧团以“服务基层、扎根群众”为宗旨,年均演出场次达300余场,足迹遍布鄢陵及周边县域的乡村、厂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层文艺轻骑兵”,进入21世纪,面对戏曲市场萎缩的挑战,剧团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演出形式,逐步走出困境,2010年被评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22年入选“许昌市重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其发展历程堪称河南地方戏曲团体转型的缩影。

艺术特色:传统底蕴与地方风情的融合

鄢陵县豫剧二团的艺术风格以“豫剧豫韵”为根基,同时融入鄢陵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质朴刚健、贴近生活”的独特气质,在剧目选择上,剧团既保留《秦香莲》《朝阳沟》等传统豫剧经典,也注重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和地方风貌的现代戏,2018年创排的现代戏《蜡梅情》,以鄢陵“蜡梅之乡”的文化底蕴为背景,讲述花农培育蜡梅、传承非遗技艺的故事,将地方特色与戏曲艺术巧妙结合,该剧在许昌市戏曲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并成为剧团的“看家剧目”。

在表演行当上,剧团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尤以须生、旦角见长,著名演员李建国(工须生)嗓音高亢激昂,塑造的寇准、包拯等角色深入人心,被誉为“鄢陵豫剧活化石”;青年演员张桂兰(工闺门旦)扮相俊美,唱腔婉转,在《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吊孝》等剧目中的表演屡获好评,曾获“河南省戏曲红梅奖”二等奖,剧团乐队以板胡、二胡、梆子等传统乐器为主,伴奏风格热烈明快,保留了豫剧“高亢奔放、贴近生活”的音乐特色。

鄢陵县豫剧二团

以下为鄢陵县豫剧二团部分代表性剧目一览:

剧目名称 类型 首演年份 艺术成就/奖项
《蜡梅情》 现代戏 2018年 许昌市戏曲大赛创作一等奖
《穆桂英挂帅》 传统戏 1985年 河南省地方戏汇演“表演奖”
《秦香莲》 传统戏 1990年 常演剧目,观众满意度达95%以上
《鄢陵新曲》 现代戏 2021年 反映乡村振兴题材,入选许昌市重点剧目

传承发展:坚守初心与守正创新

面对戏曲市场的新变化,鄢陵县豫剧二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探索出“老戏新演、老树新枝”的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剧团实施“名师带徒”计划,由老艺术家收授青年演员,定期开展唱腔、身段、表演等培训,同时与鄢陵县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豫剧表演班”,定向培养戏曲后备人才,目前已培养青年演员20余人,有效缓解了“断层”问题。

在演出形式上,剧团打破“舞台化”局限,主动适应基层需求:坚持“送戏下乡”,每年深入乡村社区演出200余场,将舞台搬到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创新“戏曲+新媒体”模式,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鄢陵豫剧二团”账号,直播演出片段、教学短视频,累计粉丝超10万人次,单场直播观看量最高达50万,让传统戏曲走进年轻群体,剧团还推出“周末剧场”“校园戏曲行”等活动,通过低票价演出、互动体验等形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感受豫剧魅力。

社会影响方面,剧团不仅是鄢陵文化的“活名片”,更成为凝聚乡情、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剧团积极参与“文化惠民工程”“三下乡”等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百万人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艺表演团体”“许昌市文化下乡先进单位”,2023年,剧团赴郑州参加“河南省民营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凭借《蜡梅情》引发广泛关注,被《河南日报》誉为“基层戏曲院团的创新样本”。

鄢陵县豫剧二团

相关问答FAQs

Q1:鄢陵县豫剧二团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A1:为吸引年轻观众,鄢陵县豫剧二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一是内容创新,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排反映现代生活、青春气息的剧目,如校园题材戏曲《青春之歌》,贴近年轻人情感;形式创新,融入灯光、舞美等现代舞台元素,并在演出中加入互动环节,如邀请观众上台体验戏曲扮相;传播创新,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戏曲片段、幕后花絮,通过“戏曲+直播”形式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同时与学校合作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体验课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逐步培养年轻观众群体。

Q2:剧团在传承豫剧艺术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A2:剧团主要通过“传、帮、带、学”四位一体模式推动传承:一是“传”,整理老艺术家的经典剧目,建立《鄢陵县豫剧二团传统剧目档案》,保留《辕门斩子》《清风亭》等濒危剧目;二是“帮”,实施“师带徒”计划,由李建国、张桂兰等老演员收徒传艺,签订师徒协议,确保技艺传承;三是“带”,组建“青年演出队”,让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在实践中提升技艺;四是“学”,与专业院校合作,选派青年演员进修学习,并开设戏曲培训班,培养青少年学员,同时定期举办“豫剧艺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为剧团发展建言献策,系统性推动豫剧艺术的活态传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