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毕业典礼上,教师发言传递着怎样的育人初心与未来期许?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们齐聚在这方承载着汗水与梦想的舞台,看着眼前一张张既熟悉又年轻的面孔,我的心中满是感慨与骄傲,作为你们的戏曲专业教师,我有幸陪伴你们走过了这段从懵懂到坚定的求学之路,请允许我以师长的身份,向即将毕业的你们,道一声:祝贺你们,毕业快乐!

戏曲毕业教师发言稿

还记得四年前你们刚入学时的样子吗?有的同学带着对戏曲的懵懂好奇,有的因着一句“戏比天大”的执念走进课堂,第一堂基功课,把杆旁的你们扶着杆子颤颤巍巍地站下腰,汗水浸湿了练功服,却没人喊苦;第一次接触“唱念做打”,有的同学连平舌翘舌都分不清,却在晨光未亮的练功房里反复打磨“白口”,直到字正腔圆;第一次排练折子戏,有的同学因忘词而慌乱,却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站上舞台,眼神从躲闪变得坚定,那些清晨五点的练功房、深夜十点的排练厅、把杆上磨出的厚茧、镜子里晒黑的皮肤,还有舞台上摔倒又爬起的瞬间,都成了你们青春里最珍贵的注脚,戏曲学习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课”,它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韧劲,需要“揣摩角色,千锤百炼”的耐心,更需要“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初心,而你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证明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作为戏曲人,我们常说“传承”二字重千钧,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是五千年文明的“声音密码”,从元杂关汉卿的“一语天然万古新”,到明清昆曲的“百戏之祖”风华;从京剧的“生旦净丑”行当分明,到地方戏的“一戏一格”各具韵味,每一出戏里都藏着民族的记忆,每一句唱腔里都流淌着文化的基因,你们在校期间学过的《牡丹亭》《霸王别姬》《锁麟囊》,不仅是经典剧目,更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家国情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君子风骨”,你们毕业了,意味着你们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更要成为“传承者”,希望你们永远记得,当你们穿上戏妆、登上舞台时,你们扮演的不仅仅是角色,更是文化的传递者,无论将来是走上专业院团、戏曲教育岗位,还是投身戏曲普及工作,都要守住这份“戏魂”——对传统的敬畏,对经典的珍视,对艺术的虔诚。

传承不等于固步自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戏曲艺术也需要“老树开新花”,你们这一代戏曲人,既要有“守正”的定力,也要有“创新”的勇气,我曾看到你们用街舞元素改编《挑滑车》的武打动作,用现代音乐融合京剧西皮流水的旋律,也曾在你们的毕业汇报中,看到《白蛇传》里加入全息投影的“断桥”场景,让古老的爱情故事有了更生动的视觉呈现,这些尝试或许稚嫩,却难能可贵——你们用年轻人的视角理解传统,用新时代的语言诠释戏曲,让老戏新唱,让古韵生香,希望你们继续带着这份创新精神,在尊重戏曲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或许可以尝试戏曲与影视、动漫的跨界融合,或许可以用短视频平台传播经典选段,或许可以在剧本创作中加入更贴近当代生活的主题,创新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戏曲的美,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站在毕业的门槛上,我对你们有几点期望,愿你们带着这份嘱托,在人生的长台上,唱出自己的“好戏”:

期望维度 具体内涵 戏曲人实践
守得住初心 不因浮躁而动摇,不为名利而迷失 每句唱腔都念对韵脚,每个动作都练到标准,哪怕台下只有一个观众,也要“唱念做打”一丝不苟
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挫折,扛得住压力 面对演出失利不气馁,面对角色冷板凳不抱怨,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等待“一鸣惊人”的时机
闯得出新路 敢于突破,善于融合 用短视频传播“生旦净丑”,用现代审美演绎传统故事,让戏曲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同学们,戏曲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你们可能会遇到“无人喝彩”的落寞,可能会经历“怀才不遇”的委屈,但请记得,你们身上刻着“戏曲人”的印记——你们能在“冬练三九”中熬过苦,就能在“春暖花开”时尝到甜;你们能把“毯子功”练得稳稳当当,就能把人生之路走得踏踏实实,无论将来你们身在何方,请记得常回“家”看看,母校的练功房永远为你们开放,老师们的目光永远为你们停留,我想用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一句台词与大家共勉:“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愿你们带着戏曲人的风骨与智慧,在人生的舞台上,唱响属于自己的“好戏”!谢谢大家!

戏曲毕业教师发言稿

相关问答FAQs

Q1:作为戏曲专业毕业生,如何在传承传统戏曲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A1:吸引年轻观众需在“守正”基础上“创新”,要吃透传统精髓,比如精准把握“四功五法”的规范,理解剧目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是吸引观众的“根”;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例如将经典唱段改编成流行音乐、制作戏曲主题短视频(如变装、剧情解读)、开发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如戏曲剧本杀、VR舞台);要主动走进年轻群体,比如进校园开展戏曲工作坊、在社交媒体与观众互动,让年轻人感受到戏曲不仅是“老古董”,更是有温度、有故事的艺术。

Q2:非科班出身的戏曲爱好者,如何系统学习戏曲?
A2:非科班爱好者可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练习”系统学习,第一步,从基础理论入手,阅读《中国戏曲史》《戏曲表演概论》等书籍,了解戏曲的行当、声腔、流派等基本知识;第二步,选择感兴趣的地方戏或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通过线上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抖音戏曲教学账号)学习唱腔、身段等基础技巧;第三步,寻找专业老师或戏曲社团进行线下指导,重点练习“唱念做打”的基本功,避免形成错误习惯;第四步,多看多学,通过观看名家演出、参加戏曲沙龙提升鉴赏能力,逐步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