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金泉京剧罢宴曲谱有何独特艺术价值?

《罢宴》是传统京剧经典剧目,以老旦行当为核心,通过北宋名相寇准的母亲刘氏回忆往昔艰辛,教育儿子居安思危、不忘本源的故事,传递“勤俭持家、戒奢崇俭”的深刻主题,作为京剧老旦艺术的代表性流派之一,李金泉先生在《罢宴》中的唱腔设计极具特色,其曲谱既传承了老旦传统唱腔的根基,又融入了生活化、情感化的表达,成为老旦行当教学与传承的重要范本,李金泉先生以“唱腔细腻、情感真挚、韵味醇厚”著称,在《罢宴》中通过曲谱的节奏布局、旋律起伏、气口处理,精准塑造了刘氏作为老年母亲既慈爱又刚毅、既感伤又警醒的复杂形象,使“罢宴”这一核心情节更具艺术感染力。

李金泉京剧罢宴曲谱

从曲谱的整体结构来看,《罢宴》的唱腔以“二黄”声腔为主,辅以“西皮”及散板、摇板等板式,形成“慢—中—快—散”的叙事节奏,贴合剧情从“回忆往昔”到“当下训诫”的情感推进,开场的“二黄导板”以散板形式起腔,旋律高亢而苍凉,如“想当年先太爷寒窑受苦”一句,曲谱中“想当年”三字以长拖腔起势,音高从低到高再回落,配合“寒窑受苦”的唱词,瞬间将听众带入刘氏对艰苦岁月的追忆中;随后的“二黄慢板”则节奏舒缓,旋律平稳,通过“叹只叹寇门中祖无功禄”等唱词,用连绵不绝的下行旋律,表现刘氏对家族现状的感慨与忧虑,在“教子”的核心段落,李金泉先生创新性地将“二黄原板”与“垛板”结合,如“儿做那高官儿享荣华,切莫忘糟糠之妻在寒窑”一句,“儿做那高官儿享荣华”以原板叙事,节奏明快,突出“荣华”的具象化表达;而“切莫忘糟糠之妻在寒窑”则转为垛板,字字铿锵,节奏紧促,通过曲谱中“切莫忘”三字的顿挫与“寒窑”的拖腔强化,形成情感上的警醒,使训诫意味更加鲜明。

李金泉先生对曲谱中“气口”的处理尤为精妙,老旦唱腔讲究“气沉丹田、音贯脑后”,而《罢宴》中的唱段因情感起伏大,气口的安排需兼顾旋律连贯与情感表达,忆当年破茅屋柴门犬吠”一句,曲谱中“忆当年”三字后接一个微小气口,随即“破茅屋”以强音吐出,既表现了回忆的突然涌上,又通过气口的停顿凸显“破茅屋”的艰辛;而在“到如今珠围翠宴终日醉”的“到如今”处,气口拉长,旋律突然上扬,与前面的“忆当年”形成对比,突出今昔反差,这种“气口即情感”的处理方式,使曲谱不仅是音符的记录,更是情感的载体,李金泉先生在唱腔中融入了“擞音”“颤音”等技巧,如“受苦”的“苦”字,曲谱中标注为“擞音”,通过喉部的轻微震动,模拟老年声带的沙哑与颤抖,使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感。

伴奏部分与唱腔曲谱相辅相成,京胡、月琴、三弦等乐器紧密配合唱腔的节奏与情感,在“二黄慢板”段落,京胡以低沉的“托腔保调”为主,旋律与唱腔几乎同步,形成“人声合一”的效果;而在“垛板”训诫段落,月琴与三弦则以密集的“扫弦”烘托气氛,增强节奏的紧迫感,使唱腔的警醒意味更加突出,鼓点的安排也极具匠心,如回忆段落用“闷鼓”配合慢节奏,营造沉重压抑的氛围;训诫段落则转为“快板鼓”,配合垛板的紧凑节奏,强化戏剧冲突。

李金泉京剧罢宴曲谱

以下是《罢宴》中经典唱段的曲谱结构分析表,清晰展示不同板式的特点与功能:

唱段片段 板式 调式 节奏特点 与情感表达
想当年先太爷寒窑受苦 二黄导板 二黄 散板,自由延长 开篇定调,苍凉高亢,奠定回忆基调
叹只叹寇门中祖无功禄 二黄慢板 二黄 缓慢,一板三眼 叙事与抒情结合,表现对家族现状的感慨
儿做那高官儿享荣华 二黄原板 二黄 中速,一板一眼 节奏明快,具象化“荣华”,为后续训诫铺垫
切莫忘糟糠之妻在寒窑 二黄垛板 二黄 紧凑,有板无眼 字字铿锵,强化训诫,突出“戒奢”主题
到如今珠围翠宴终日醉 二黄散板 二黄 散板,节奏自由 结尾升华,对比今昔,引发反思

李金泉先生《罢宴》曲谱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传统老旦唱腔的继承,更在于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创作理念,他将生活化的语言与程式化的唱腔结合,使刘氏这一角色既有“老旦”的程式美,又有“母亲”的真实感,为京剧老旦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份曲谱已成为京剧院校老旦专业的核心教材,被一代又一代演员传承,其中蕴含的“勤俭”“感恩”等文化内涵,也通过唱腔艺术得以延续。

FAQs

李金泉京剧罢宴曲谱

问题1:李金泉《罢宴》曲谱的完整版本在哪里可以找到?
解答:李金泉《罢宴》曲谱的完整版本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一是《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等权威出版物,该系列丛书收录了各流派代表剧目的完整曲谱及唱腔分析;二是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院等专业机构的资料室,藏有李金泉先生亲授的手抄或整理版曲谱;三是部分京剧类书籍或在线平台(如中国京剧艺术网)会节选或发布经典唱段曲谱,建议优先选择权威出版物以确保准确性。

问题2:李金泉在《罢宴》曲谱中的唱腔设计与其他老旦演员(如李多奎)有何不同?
解答:李金泉与李多奎同属京剧老旦行当的代表人物,但唱腔风格各有侧重,李多奎的唱腔以“刚劲高亢、洪亮浑厚”著称,曲谱中多采用大跳音程和长拖腔,突出老旦的“脆、亮、宽、厚”;而李金泉的唱腔则更注重“细腻委婉、生活化”,曲谱中常融入口语化的旋律起伏,气口处理更自然,擅长通过“擞音”“颤音”等技巧表现老年角色的情感波动,例如在“忆苦”段落,李多奎可能用高亢的拖腔渲染悲愤,而李金泉则通过平稳的旋律与细微的音色变化,突出“回忆”的深沉与“教子”的恳切,更贴近生活化的情感表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