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京剧团作为华中地区京剧艺术的重要阵地,孕育了众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其中老旦行当的名家甘龙珠,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不懈的传承努力,成为当代京剧老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的艺术生涯不仅承载着传统京剧的精髓,更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为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注入了活力。
甘龙珠的艺术成长之路,是老一辈戏曲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生动写照,她自幼酷爱京剧,12岁考入武汉市戏曲学校,师从著名老旦演员李金泉、王梦云等名家,系统学习了老旦表演的基本功,老旦行当在京剧中有“衰而不败”的美誉,既要表现老年人的苍老体态,又要展现人物内心的坚韧与情感,这对演员的唱、念、做、打均有极高要求,甘龙珠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在学生时代便苦练嗓音与身段:每日清晨在公园吊嗓,从“嘎调”到“平腔”,反复打磨音色与气息;练习“老旦步”时,膝盖绑沙袋,一走就是数小时,直至脚步沉稳如松、步态自然如常,这种对基本功的极致追求,为她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基础,1960年,她毕业后进入武汉京剧团,先后在《钓金龟》《遇后龙袍》《杨门女将》等传统戏中担任主角,逐渐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甘龙珠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老旦形象,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令人过目难忘,她的表演风格,可用“稳、准、狠、情”四字概括:“稳”台风端庄,不疾不徐,尽显大家风范;“准”刻画人物精准,无论是身份尊贵的皇太后,还是市井平民的老妪,皆能抓住其性格核心;“狠”唱腔喷口有力,板眼清晰,尤其在表现悲愤情绪时,高亢激越的唱腔极具穿透力;“情”则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让观众在技艺之外更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共鸣,以《钓金龟》中的康氏为例,她饰演的康氏虽家境贫寒,却对失散多年的儿子充满期盼,当听到“失子多年未团圆”的唱段时,她运用“擞音”和“颤音”,将压抑多年的思念与悲苦融入唱腔,声音时而苍凉如秋风,时而哽咽如泣诉,台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而在《杨门女将》中,她饰演的佘太君则刚毅果敢,面对西夏进犯,她“老当益壮”的唱段气势磅礴,眼神中既有对孙儿的牵挂,更有保家卫国的决绝,将一位老年将领的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传统戏外,甘龙珠还积极参与新编现代戏的创作,如在《生活秀》中塑造的来双扬母亲,她将京剧老旦的程式化表演与武汉市民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唱腔中融入汉调韵味,念白带着“汉普”的亲切感,让这一角色既有京剧的“范儿”,又有生活的“真”,成为新编戏中“老旦艺术现代化”的成功范例。
作为武汉京剧团的“台柱子”之一,甘龙珠始终将传承京剧艺术视为己任,她深知,京剧的延续离不开青年演员的培养,因此多年来坚持“传帮带”,先后收徒十余名,将自己的表演经验倾囊相授,她要求弟子“先学做人,再学演戏”,在排练中严格把关,从唱腔的气口、身段的幅度到眼神的运用,逐一纠正,青年演员王荔在其指导下,凭借《对花枪》一剧获得“梅花奖”,她感慨道:“甘老师不仅教我们‘怎么演’,更教我们‘为什么这么演’,她常说‘老旦不是‘老旦’,是‘人物’,是‘活生生的人’,这句话让我受益终身。”除了收徒传艺,甘龙珠还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京剧进社区”等公益活动,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老旦行当的特点,用生动的表演让观众感受京剧的魅力,在武汉的一些中小学,她亲自指导学生排演京剧片段,让孩子们在唱念做打中体会传统文化的乐趣,这种“台上唱戏,台下育人”的执着,让京剧艺术在年轻一代中扎下了根。
甘龙珠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她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湖北戏剧牡丹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并多次代表湖北京剧团赴美国、法国、日本等国演出,向世界展示中国京剧的魅力,在2019年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她主演的《徐母骂曹》作为经典传统戏复排作品,引发轰动,专家评价其“唱腔如陈年佳酿,愈品愈有味道;表演如行云流水,尽显老旦神韵”,面对荣誉,甘龙珠始终保持谦逊,她说:“奖是鼓励,更是责任,京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这一代人要把宝贝守好、传好。”
以下为甘龙珠艺术生涯关键节点概览:
时间节点 | 重要事件 |
---|---|
1957年 | 考入武汉市戏曲学校,开始专业京剧学习 |
1960年 | 毕业进入武汉京剧团,主演《钓金龟》,首次担纲大戏 |
1978年 | 在《杨门女将》中饰演佘太君,确立老旦表演风格 |
1985年 | 凭借《对花枪》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
1996年 | 主演新编现代戏《生活秀》,探索老旦艺术与现代题材的结合 |
2008年 | 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
2019年 | 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主演《徐母骂曹》,获“经典传承剧目”称号 |
2023年 | 从艺六十周年,举办“甘龙珠京剧艺术专场演出”,收徒仪式同步举行 |
相关问答FAQs
Q1:甘龙珠的老旦表演与其他流派的老旦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甘龙珠的老旦表演在继承李派(李多奎)唱腔“苍劲挺拔”和王派(王梦云)表演“细腻传神”的基础上,融入了湖北地方戏曲的韵味,形成了“湖派老旦”的独特风格,其唱腔在“刚”与“柔”的把握上更具层次感,如表现悲愤时,高亢激越中带着楚地高腔的婉转;表现慈爱时,则低回婉转如汉调小曲的亲切,她在身段上注重“生活化”与“程式化”的结合,徐母骂曹》中“骂曹”的段落,既有传统老旦“甩袖”“顿足”的程式动作,又融入了武汉人“骂人”时手势、眼神的生活细节,使人物更具真实感。
Q2:甘龙珠在京剧传承中,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2:甘龙珠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魂”,她强调,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为了创新而丢掉京剧的“魂”——即“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和“写意性”的美学特征,她在新编戏《生活秀》中,虽然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但唱腔仍以【二黄】【西皮】为基础,念白保留了京剧的韵白节奏,身段则是在传统“老旦步”的基础上,根据人物身份调整了步速与幅度,她常说:“传统戏是‘字典’,创新戏是‘作文’,字典里的字认不全,作文就写不好;但只查字典不写作文,字典也就成了摆设。”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为京剧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