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研究院双锦衣究竟指何妙作?

“双锦衣”是中国戏曲研究院(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20世纪50年代组织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取材于宋徽宗年间的民间传说,由田汉、马彦祥等文艺工作者参与改编,旨在通过传统戏曲形式传递家国情怀与忠义精神,成为研究院“守正创新”艺术理念的代表性实践作品。

戏曲研究院双锦衣

该剧以北宋末年为背景,聚焦书生赵景深与千金崔玉娘的爱情故事:二人因战乱分离,崔父遭奸臣陷害入狱,赵景深为救岳父,不惜乔装改扮、历经磨难,最终夫妻团聚,并协助朝廷铲除奸佞,剧情融合了才子佳人的浪漫传奇与忠奸斗争的家国大义,既保留了京剧“唱念做打”的传统精髓,又通过紧凑的叙事与丰满的人物塑造,突破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叙事局限。

在艺术创作上,“双锦衣”体现了戏曲研究院对传统戏曲的革新探索,音乐设计上,以京剧“西皮”“二黄”为基础,为赵景深、崔玉娘等核心人物设计了专属唱段,如崔玉娘的“盼君归”融入昆曲婉转的旋律,增强抒情性;赵景深的“乔装行路”则借鉴武生身段,结合武戏的跌扑技巧,展现人物坚韧性格,表演上,演员突破行当壁垒,如小生行当融入老生的沉稳,旦角行当吸收青衣的端庄,使人物更具立体感,服装设计上,“双锦衣”作为核心道具贯穿全剧——崔玉娘的嫁衣(红锦衣)象征贵族身份与爱情承诺,赵景深乔装时的布衣(后为朝廷赐锦衣)象征平民身份与救国信念,通过服装的“双”重意象,隐喻“忠义与爱情”的双重坚守。

戏曲研究院双锦衣

戏曲研究院在创作中注重“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组织老艺人、新文艺工作者与理论研究团队协同合作:整理传统剧目中的“行路”“起解”等经典程式,优化舞台调度;引入话剧式的心理刻画,通过独白、闪回等手法增强人物深度,该剧1956年首演后引起轰动,被誉为“新编历史剧的典范”,后移植至豫剧、越剧等多个剧种,成为戏曲研究院推动传统戏曲现代化的重要成果。

相关问答FAQs

Q1:“双锦衣”的剧名“双锦衣”有何象征意义?
A:“双锦衣”既是剧中关键道具,更承载双重象征,其一,指崔玉娘的嫁衣(红锦衣)与赵景深获朝廷赐封的锦衣,象征人物身份的转变与命运起伏;其二,隐喻“忠义”与“爱情”的双重坚守——崔玉娘以锦衣寄情,赵景深以锦衣明志,二者合一呼应传统戏曲“以物喻情”的美学传统,也暗合剧中“家国同构”的核心主题。

戏曲研究院双锦衣

Q2:戏曲研究院在“双锦衣”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
A:研究院通过“守正”与“创新”的双轨并行实现平衡。“守正”体现在严格遵循京剧艺术规律:保留“西皮流水”“二黄慢板”等经典板式,沿用“虚拟化”表演程式(如“马鞭代马”“圆场代行路”),确保戏曲本体特征;“创新”则体现在叙事与呈现的突破:打破传统“大团圆”结局的刻板模式,增加人物内心矛盾描写;音乐上融合昆曲、梆子元素丰富唱腔层次;舞美上采用虚实结合的布景(如投影呈现汴梁城景),既保留戏曲写意性,又增强历史真实感,最终实现“老戏新演”的艺术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