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与戏曲教育专家,深耕戏曲舞台与教学一线三十余载,以“守正创新”为艺术理念,在京剧表演、人才培养及非遗传承领域贡献卓著,他自幼师从京剧大师荀慧生、赵荣琛等,深谙京剧旦行表演精髓,先后工青衣、花旦、刀马旦,尤以荀派、程派表演见长,其台风端庄大气,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细腻传神,被誉为“当代京剧旦行领军人物之一”。
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期间,张凡始终秉持“技道合一”的教学思想,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教育体系相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他主讲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戏曲角色塑造》等课程,系统梳理了京剧旦行的发展脉络与表演范式,通过“口传心授+理论阐释+舞台实践”的三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其培养的学生中,数十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奖项,更有不少成为当今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如国家京剧院的方旭、北京京剧院的张馨月等,均深受其艺术理念影响。
在艺术创作与研究领域,张凡成果丰硕,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他主演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锁麟囊》《春闺梦》等数十部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被赞“醉态万千,风情万种”,《锁麟囊》中的薛湘灵被誉为“程派声腔当代传承典范”,他还致力于京剧创新实践,曾参与新编京剧《江姐》《党的女儿》的创作,将传统京剧程式与现代人物情感相结合,拓展了京剧现代戏的表现边界,理论研究方面,他著有《京剧旦角表演范式研究》《戏曲舞台美学探微》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系统阐释了京剧表演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填补了当代京剧学术研究的部分空白。
作为戏曲非遗传承的推动者,张凡积极投身京剧普及与推广工作,他主持的“京剧非遗进校园”项目,覆盖全国百余所中小学,通过讲座、工作坊、展演等形式,让数万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京剧魅力;主导的“京剧数字化保护工程”,运用4K超高清拍摄、动作捕捉等技术,完成了20部经典剧目的影像采集与数字化存档,为京剧艺术的永久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撑,他多次担任国际艺术节评委,赴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开展戏曲文化交流,推动京剧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国际观众领略中国戏曲的独特韵味。
张凡主要艺术与教育成果简表
时间 | 领域 | 成就 | |
---|---|---|---|
1990-2000 | 表演艺术 | 主演《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 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梅兰芳金奖提名奖 |
2000-2010 | 戏曲教育 | 开设“京剧旦行表演美学”课程,培养梅花奖演员3名 | 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2010-2020 | 理论研究 | 出版《京剧旦角表演范式研究》,发表《程派声腔的当代传承路径》等论文 | 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2020至今 | 非遗传承 | 主持“京剧数字化保护工程”,推动“京剧进校园”项目 | 完成经典剧目数字化存档20部,项目覆盖学生超5万人次 |
相关问答FAQs
Q1:张凡教授在京剧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A1:张凡教授强调“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以传统为根基,通过“口传心授”系统传授京剧“四功五法”“手眼身法步”等核心技艺,要求学生精准继承经典剧目的表演范式;鼓励学生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如在传统剧目中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多媒体、灯光),或尝试新编剧目,探索京剧表现当代生活的可能性,他认为,“传统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是传统的生命”,二者需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融合发展。
Q2:除了教学和表演,张凡教授对戏曲传承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A2:张凡教授通过多维度推动戏曲传承:一是建立“戏曲传承工作坊”,邀请荀慧生、赵荣琛等老艺术家亲授技艺,抢救性挖掘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二是打造“线上戏曲课堂”,通过短视频平台、慕课(MOOC)普及京剧知识,累计课程播放量超千万;三是策划“国际青年戏曲人才计划”,与海外艺术院校合作,通过交换生、联合演出等方式培养国际戏曲传播者,让京剧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