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中,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师们始终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王鹏作为学院的中坚力量,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对戏曲文化的不懈坚守,在表演、教学、研究等多个领域贡献卓著,成为当代戏曲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王鹏的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始终扎根于戏曲传统土壤,同时兼具开拓视野,他自幼受戏曲熏陶,先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戏剧戏曲学研究生班,师从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李岩等名家,主攻小生行当,尤其擅长雉尾生、武小生、官生等门类,在舞台表演中,他注重“技”与“艺”的融合,将传统程式化表演与角色内心体验相结合,塑造了一系列鲜活形象,其代表剧目包括《吕布与貂蝉》《白蛇传》《柳荫记》《周仁献嫂》等,其中在《吕布与貂蝉》中“小宴”一折的表演,以细腻的眼神、利落的身段和醇厚的唱腔,将吕布的骄矜与情欲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当代小生行当的标杆性演绎”,除京剧外,王鹏还广泛涉猎昆曲、越剧等地方戏种,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守正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本”的艺术风格。
作为戏曲教育工作者,王鹏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近二十载,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耕一线教学,他先后承担《京剧表演基础》《小生行当技巧》《剧目排演》等核心课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阶梯式”培养方案:低年级注重基本功夯实,通过“毯子功”“把子功”“唱念课”训练学生的戏曲“童子功”;高年级强化角色塑造能力,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在经典剧目中融入对当代审美的思考,他尤为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身体特质和性格特点,量身定制发展方向,针对学生A嗓音高亢明亮的特点,侧重其文戏唱腔的打磨,指导其在《柳荫记》中扮演“梁山伯”,突出其儒雅深情的气质;针对学生B身手矫健的优势,则强化其武戏训练,在《三岔口》中塑造“任堂惠”的英武形象,其培养的学生中,多人获得“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录取资格、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成为京剧院团的骨干力量,为戏曲事业输送了新鲜血液。
在学术研究领域,王鹏秉持“以实践促理论,以理论强实践”的理念,成果丰硕,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京剧小生行当表演体系研究》、省部级课题《传统京剧剧目的当代改编与传播路径探索》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京剧小生表演美学探析》《戏曲程式与角色创造》两部,在《戏曲艺术》《中国京剧》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研究聚焦戏曲表演的“活态传承”问题,提出“传统程式的现代化转化”理论,认为戏曲表演应在坚守“四功五法”核心规范的基础上,通过节奏调整、肢体语言创新等手段,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研究《白蛇传》的“水漫金山”一桥段时,他主张在保留传统翻跌技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的肢体表现力,使“水斗”场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不失戏曲写意精神,他还积极参与戏曲文献整理工作,参与校注《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小生卷》,抢救性整理了濒临失传的《飞虎山》《雅观楼》等传统剧目,为戏曲文献的传承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王鹏的社会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他长期致力于戏曲普及推广工作,带领学生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百余场,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份,通过开设讲座、工作坊、小型展演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戏曲爱好者,他还担任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评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等社会职务,积极参与戏曲评论与政策咨询,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建言献策,2022年,他策划的“传统戏曲与数字媒体融合”项目,通过短视频平台演绎经典折子戏,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让戏曲艺术以更时尚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实现了“老戏新唱”的传播突破。
为更直观展示王鹏的主要成就,以下为其履历与代表性成果概览:
时间 | 事件/成就 | 备注 |
---|---|---|
1998-2002 |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本科学习 | 主修京剧表演,获文学学士学位 |
2002-2005 | 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戏曲表演理论 |
2005年至今 |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任教 | 2018年晋升教授,2021年任博士生导师 |
2010年 | 主演京剧《吕布与貂蝉》获第二届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 国家级顶级赛事奖项 |
2015年 | 出版专著《京剧小生表演美学探析》 | 获中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
2018年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京剧小生行当表演体系研究》 | 结项评级“优秀” |
2020年 | 策划“戏曲数字传播计划” | 获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创新项目”资助 |
王鹏的艺术人生,是当代戏曲工作者“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生动写照,他既以精湛的舞台技艺诠释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又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了新一代戏曲人才,更以深厚的学术研究为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王鹏在戏曲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王鹏认为,传统戏曲的传承需以“守正”为根基,首先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四功五法”等核心技艺,理解程式化表演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他鼓励学生结合时代审美进行适度创新,如在剧目排演中调整节奏、优化舞台调度,或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增强表现力,他强调“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以更鲜活的方式与当代对话”,例如在教授《周仁献嫂》时,既保留传统唱腔的韵味,又指导学生通过更细腻的肢体语言展现角色内心的挣扎,使经典剧目更具感染力。
王鹏如何看待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困境?有何应对建议?
他认为,戏曲传承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青年观众断层、传播渠道单一、人才培养周期长等,对此,他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加强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通过“订单式培养”“院团合作”等方式缩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距离;二是推动戏曲与数字媒体深度融合,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扩大传播半径,吸引年轻群体;三是深化戏曲普及教育,将戏曲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青少年的兴趣与认同感,他坚信,只要坚守戏曲的文化内核,并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这门艺术就能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