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高研班如何助力戏曲传承与创新?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国内戏曲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始终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其举办的高层次研究班(简称“高研班”)自设立以来,便成为戏曲领域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该项目立足戏曲艺术发展规律,聚焦“守正创新”核心命题,旨在为全国戏曲院团、艺术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中青年骨干搭建系统性提升、深层次交流的高端平台,推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研班以“传承经典、扎根时代、追求卓越”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既精通传统技艺又具备创新思维,既能担当经典剧目传承重任又能投身新创剧目实践的复合型戏曲人才,学员需在专业技艺、理论素养、创作能力、文化视野等多维度实现突破,最终成长为戏曲领域的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课程设置上,高研班构建了“经典研习—理论提升—创新实践—视野拓展”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兼顾传统与当代、技艺与学养、传承与创新,具体课程模块如下:

中国戏曲学院高研班

课程模块 核心课程内容 教学形式
经典剧目研习 各剧种代表剧目(如京剧《贵妃醉酒》、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的精研,注重流派特色与表演精髓 名师亲授、分组排练、舞台实践
理论素养提升 中国戏曲史、戏曲美学、传统戏曲理论、当代戏剧评论、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等 专题讲座、学术研讨、论文写作
创新实践探索 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创作实践,戏曲与现代表演艺术(如话剧、舞蹈、多媒体)的融合实验 工作坊、跨界合作、创作孵化
文化视野拓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戏曲文化、国际戏剧潮流比较研究等 采风考察、国际交流、大师课

师资力量方面,高研班汇聚了戏曲艺术领域的顶尖资源,授课教师团队涵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弟子、程派传人李世济先生亲传弟子等)、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全国各大戏曲院团的艺术总监、知名编剧导演以及跨界艺术家(如话剧导演、作曲家、舞美设计师等),通过“名师带徒”“一对一指导”等传统师承模式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确保学员在技艺传承与艺术创新上获得双重赋能,学员来源广泛且专业基础扎实,来自全国28个省份及自治区的戏曲院团、艺术院校和研究院所,平均从事戏曲艺术工作15年以上,多数已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奖项,或在院团中担任主演、主创骨干,自开办以来,高研班累计培养学员300余人,其中30余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大奖,50余人参与创排的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或全国性艺术节展演(如中国京剧艺术节、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等),成为推动各地戏曲院团艺术创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力量,高研班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传统单一授课模式,构建“理论学习—技艺研习—实践创作—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通过“经典复排+新创实验”双轨并行,既让学员深度掌握传统剧目的表演精髓,又鼓励其参与当代戏曲创作,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对话,项目还定期举办“高研班成果展演”“戏曲艺术论坛”,搭建学员与业界、学界、公众的交流平台,扩大戏曲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FAQs
问题1:中国戏曲学院高研班的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是什么?
解答:高研班主要面向全国戏曲院团、艺术院校及研究机构中,从事戏曲表演、导演、编剧、作曲、舞台美术等相关专业的中青年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报考条件包括:具有5年以上戏曲艺术从业经历,在专业领域有一定成绩(如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奖项或担任院团主要岗位);需提交代表作品(演出视频、创作文本等)、单位推荐信及学历学位证明;通过专业技艺考核(剧目片段展示、理论笔试)与综合面试择优录取。

中国戏曲学院高研班

问题2:高研班学员在学习期间有哪些实践机会?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如何?
解答:学员学习期间实践机会丰富,包括参与学院经典剧目复排(如在校内外剧场公演)、合作新创剧目(与国家大剧院、地方院团联合制作)、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基层实践演出,以及赴戏曲发源地(如安徽、浙江、陕西等地)采风,深入传统戏曲生态,毕业后,学员多返回原单位担任艺术骨干或教学带头人,部分人选择自主创业(成立工作室、创排新戏),还有少数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戏曲研究与教育工作,共同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