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现代戏豫东调豫剧如何传承创新艺术特色?

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以高亢激越、质朴豪放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而豫东调作为其重要流派之一,发源于豫东商丘一带,以“大本腔”的雄浑、“二本腔”的俏丽著称,唱腔中透着黄淮平原的厚重与辽阔,当传统豫东调遇上现代戏这一反映当代生活、承载时代精神的载体,便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既保留了豫东调“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声腔魅力,又以鲜活的现代题材、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让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现代戏豫东调豫剧

豫东调的魅力,首先在于其独特的声腔体系,与豫西调的“下五音”沉稳厚重不同,豫东调多用“上五音”,音域较高,真假嗓结合自然,尤其是“甩腔”技巧,常在高音区戛然而止,如金石掷地,极具爆发力,其板式丰富,【二八板】的明快、【慢板】的婉转、【流水板】的奔放,既能表现金戈铁马的激昂,也能演绎儿女情长的细腻,表演上,豫东调演员讲究“唱、念、做、打”的融合,身段既有戏曲程式化的美感,又带着豫东民间的质朴劲儿,穆桂英挂帅》中“辕门斩子”的慷慨激昂,《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明快豪爽,都成为豫东调的经典标签,这种植根于乡土的艺术特质,为现代戏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语汇——无论是表现农民的坚韧、工人的豪迈,还是干部的担当,都能在豫东调的声腔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点。

新中国成立后,“三并举”方针的提出让现代戏成为戏曲改革的重要方向,豫东调也迎来转型的契机,传统戏中才子佳人的“才子腔”“闺门旦”,难以直接表现当代劳动者的喜怒哀乐,豫东调的创作者们开始大胆革新:在唱腔上,保留“大本腔”的高亢作为基调,同时融入【二八连板】的叙事性、【垛板】的节奏感,让唱腔更贴近现代语言的韵律;在音乐伴奏上,传统板胡、梆子与西洋弦乐、电子合成器结合,既不失豫剧的“乡土味”,又能烘托出现代生活的氛围,比如表现农村改革题材时,用唢呐模拟丰收的喜悦,用弦乐表现人物的内心波澜;表现工业题材时,加入打击乐的节奏,展现机器轰鸣的时代感,表演形式上,打破“虚拟化”程式,融入生活化的动作——演员不再仅靠“马鞭”表现骑马,而是结合跑步、眺望等真实动态,让人物更鲜活,这种“老腔唱新词”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豫东调在当代语境下的自我革新,既守住了“根”,又长出了“新”。

豫东调现代戏的舞台上,涌现出一批扎根时代、打动人心的作品。《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的演员用豫东调的“大本腔”演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唱段,高亢的声腔中带着沉痛与坚定,如黄沙击石,直抵人心,尤其是“老百姓是我们的亲爹娘”一句,甩腔高亢而不失深情,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豫东人民的质朴融为一体。《村官李天成》则以轻喜剧的方式表现农村基层干部的奋斗,唱腔上采用【快二八】与【流水板】的交替,明快的节奏中带着幽默与乐观,吃亏歌”一段,用豫东调的口语化唱腔,将“吃亏是福”的哲理唱得接地气、有温度。《李双双》中,“小俩口学选种”的对唱,借鉴了豫东调的“对花腔”,男女声部一唱一和,活泼俏丽,展现了农村新人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在于它们不仅用豫东调的“形”(唱腔、表演),更用其“神”(乡土情怀、人民性),讲好了中国故事。

现代戏豫东调豫剧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豫东调现代戏的传承与创新从未停歇,在人才培养上,河南省豫剧院、商丘豫剧院等机构通过“名家带徒”“戏曲进校园”等方式,让年轻演员系统学习豫东调的传统唱腔,同时鼓励他们深入生活,从当代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身上汲取创作灵感,在舞台呈现上,现代科技的应用让豫东调焕发新彩——全息投影技术让“麦浪”“工厂”等场景更逼真,音响设备优化了“大本腔”的音效,让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声腔的穿透力,在传播方式上,短视频平台上的“豫东调小课堂”、直播中的现代戏选段,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这一艺术形式,比如青年演员李新兰在抖音上发布《焦裕禄》选段,用豫东调的高亢演绎当代英雄,获得百万点赞,证明了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结合的巨大潜力。

豫东调传统戏与现代戏对比表

对比维度 传统戏 现代戏
题材 历史故事、才子佳人、神话传说 当代生活、英雄模范、社会议题
唱腔特点 以“大本腔”高亢激越为主,程式化强 保留高亢基调,融入抒情性、叙事性,节奏更灵活
表演形式 虚拟化、程式化(如骑马、划船) 生活化与程式化结合,动作更贴近现实
音乐伴奏 以板胡、梆子、唢呐为主,传统乐器组合 中西合璧,加入弦乐、电子合成器等现代乐器
代表作品 《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秦英征西》 《焦裕禄》《村官李天成》《李双双》

FAQs

现代戏豫东调豫剧

Q1:豫东调现代戏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A1:豫东调现代戏吸引年轻观众,需在“守正创新”中找到平衡点,保留豫东调高亢激越的声腔内核和乡土文化底蕴,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根”;在内容、形式、传播上创新:题材上多关注青年群体关心的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话题,塑造有血有肉的当代青年形象;形式上融入现代舞美、灯光技术,增强舞台的视觉冲击力;传播上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推广,比如将经典唱段改编成流行音乐风格,或与动漫、游戏跨界合作,让豫东调“潮”起来,通过“戏曲进校园”开展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学唱豫东调、参与现代戏创排,培养年轻观众的“戏瘾”。

Q2:豫东调在现代戏创作中如何保持传统特色?
A2:保持传统特色是豫东调现代戏创作的生命线,在声腔上坚守“大本腔”“二本腔”结合的核心技巧,保留“甩腔”“垛板”等经典板式,即使表现现代情感,也要用豫东调的“味儿”去唱——比如表现喜悦时用高亢的【流水板】,表现沉痛时用低回的【慢板】,让声腔与情感同频共振,在音乐伴奏中突出板胡的主奏地位,梆子、唢呐等传统乐器的音色不能丢,即使加入西洋乐器,也要以烘托唱腔、营造氛围为目的,避免喧宾夺主,表演上延续豫东调“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将生活动作提炼为戏曲程式,比如表现农民锄地,既要真实感,又要融入“云手”“踢腿”等身段,保持戏曲的“韵律美”,在精神内核上传承豫东调“接地气、有温度”的品格,无论是写英雄还是写凡人,都要扎根人民、反映生活,让现代戏既有时代气息,又有“豫味儿”的烟火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