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栋天,作为当代京剧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老生名家之一,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对京剧传承创新的执着探索,成为连接传统与现当代京剧艺术的重要桥梁,1956年出生于北京的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京剧,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马派名家言少朋、张荣培,系统学习马派老生表演艺术,后又得到李和曾、王世续等名家的悉心指导,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戏基础,他的艺术生涯始于北京京剧院,后调入上海京剧院,成为该院当家老生,至今已逾四十载,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被誉为“马派艺术的当代传人”与“新派老生的代表人物”。
在艺术成就方面,关栋天不仅精于传统戏的传承,更勇于在新编戏中探索突破,他的表演以唱念做打的全面性著称,尤其唱腔兼具马派的“巧、俏、脆”与麒派的“苍、劲、厚”,嗓音高亢嘹亮,行腔流畅自然,既能展现传统老生的激越慷慨,又能传递人物的细腻情感,其代表剧目涵盖传统戏与新编戏两大领域,以下是部分经典剧目及其艺术特色的梳理:
剧目名称 | 饰演角色 | 艺术特色 |
---|---|---|
《野猪林》 | 林冲 | 唱念做打并重,尤其在“白虎堂”“长亭”等场次中,通过眼神的锐利、身段的挺拔表现林冲的悲愤与不屈;“夜奔”一折的高亢唱腔与翻跌技巧,展现了人物从压抑到爆发的心路历程,被誉为“当代林冲最佳诠释者之一”。 |
《四郎探母》 | 杨四郎 | 以马派唱腔为根基,“坐宫”一折的“叫小番”脍炙人口,既有马派的潇洒流畅,又融入人物的思乡之苦与骨肉亲情,念白上借鉴了话剧的节奏感,使传统人物更具现代共鸣。 |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 诸葛亮 | 塑造了智谋与威严并存的军师形象,“空城计”的唱腔沉稳大气,通过“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等段落的处理,将诸葛亮的从容淡定与内心隐忧巧妙结合,表演上注重细节,如羽扇的轻摇、眼神的流转,尽显人物风范。 |
《廉吏于成龙》 | 于成龙 | 新编戏中的代表作,以“廉”为核心,唱腔在传统老生基础上融入老生的苍劲,念白借鉴话剧的口语化表达,通过“吃糠”“拒贿”等情节,生动刻画了于成龙刚正不阿、心系百姓的清官形象,该剧曾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 |
《贞观长歌》 | 魏征 | 塑造了敢于直谏的贤臣形象,唱腔中融入了花脸的浑厚,增强了人物的气势,表演上通过“面君”“廷争”等场次,展现了魏征的忠贞与智慧,为新编历史戏中老生行当的突破提供了范例。 |
关栋天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在于他对京剧传承与创新的贡献,作为上海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他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传统戏的复排中注重挖掘人物内心,赋予经典剧目新的时代内涵;在新编戏的创作中,他坚持“京剧为体,新意为用”,既保留京剧的程美与韵律,又融入现代表演手法与审美观念,使京剧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他积极投身京剧教育事业,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客座教授,通过“名师带徒”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如傅希如、董洪松等,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京剧推广方面,关栋天更是不遗余力,他多次参与央视《空中剧院》《叮咯咙咚呛》等节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京剧知识,展示京剧魅力;他走进高校、社区开展京剧讲座,让年轻一代了解并爱上京剧;他还跨界参与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拓宽京剧的传播渠道,他曾说:“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下的艺术,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京剧艺术在新时代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
相关问答FAQs
问:关栋天的艺术风格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
答:关栋天的艺术风格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在传统戏表演中,他严格遵循马派“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准则,如《四郎探母》中既保留马派唱腔的“巧、俏”,又通过细腻的念白和身段赋予杨四郎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在新编戏创作中,他坚守京剧的“四功五法”核心,如《廉吏于成龙》中,唱腔仍以老生为基础,但念白借鉴话剧的节奏,舞台调度融入现代表演理念,既保持了京剧的韵味,又让人物更具真实感,他强调“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在传统框架内探索人物塑造的新可能,实现了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问:关栋天对京剧传承有哪些具体举措和影响?
答:关栋天的传承举措主要体现在“教学”“普及”“创作”三个方面,教学上,他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年演员,如指导傅希如在《野猪林》中融入个人理解,形成兼具传统与个性的表演风格;普及上,他利用媒体平台推广京剧,如在《叮咯咙咚呛》中与流行歌手合作,用京剧唱腔演绎流行歌曲,吸引年轻观众;创作上,他参与新编戏的策划与主演,如《贞观长歌》《廉吏于成龙》等,为京剧注入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京剧后备人才,更打破了京剧“小众化”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认识到京剧艺术的当代价值,对京剧的活态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