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戏曲剧种联盟作为整合我国戏曲资源、推动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戏曲文脉”为核心使命,致力于破解戏曲剧种面临的传承困境,构建跨区域、跨剧种的协作网络,当前,我国现存戏曲剧种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余个减少至目前的200余个,其中近半数剧种面临传承人断层、演出市场萎缩、观众老龄化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牵头,联合全国31个省区市戏曲院团、研究机构及高校于2022年正式成立全国戏曲剧种联盟,旨在通过系统性协作激活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命力。
联盟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工作方针,明确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建立全国戏曲资源数据库,实现剧种资料、剧目、传承人信息的数字化保存与共享;二是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剧种的艺术碰撞与经验互鉴;三是推动戏曲与现代生活、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戏曲的传播路径与市场空间,在资源整合方面,联盟已启动“中国戏曲剧种普查工程”,收集整理各剧种传统剧目2000余部、音像资料1.2万小时,建立涵盖唱腔、服饰、表演程式的数字资源库;在学术研究层面,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濒危剧种抢救性研究”,完成20余个濒危剧种的口述史记录;人才培养上,实施“名家传戏”工程,组织梅兰芳、尚小云等流派传人开展传承培训,累计培养青年演员500余人;交流推广方面,每年举办“全国戏曲剧种交流展演”,已促成豫剧、越剧、黄梅戏等20余个剧种的跨省合作演出超300场;产业联动上,与文旅部门合作打造“戏曲主题旅游线路”,开发戏曲文创产品200余款,推动戏曲进景区、进乡村。
联盟的组织架构以“决策-执行-支撑”三级体系为核心,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核心决策机构为理事会,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剧协领导及各成员单位代表组成,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审批重大事项;日常执行机构为秘书处,设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承担统筹协调、项目落实等职能;专业支撑机构下设学术委员会、传承委员会、传播委员会,分别负责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推广传播,成员单位涵盖地方戏曲院团、高校、研究机构及文化企业,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截至2024年,联盟已吸纳成员单位236家,覆盖全国90%以上的戏曲剧种;推动《锁麟囊》《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实现“一剧多演”,由不同剧种演员共同演绎;短视频平台“戏曲百戏”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吸引超2亿年轻用户关注;在浙江、河南等地建立5个“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剧种保护+文旅融合”的示范模式,尽管成果显著,联盟仍面临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社会参与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资源丰富,中西部部分剧种保护力度薄弱)、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题(部分新编剧目过度追求“现代化”,弱化剧种本体特色)等挑战。
联盟将重点推进“戏曲数字化保护工程”,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演出体验;深化“戏曲进校园”常态化机制,编写适合青少年的戏曲教材;建立“戏曲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戏曲创作与传播;同时加强国际交流,推动中国戏曲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舞台,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问:全国戏曲剧种联盟与地方戏曲院团是什么关系?答:联盟是服务性、协调性组织,与地方戏曲院团是“指导与合作”关系,联盟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地方院团提供政策支持、学术指导、传播推广等服务;地方院团则作为联盟成员单位,承担剧目传承、人才培养、演出实践等具体工作,两者共同构成“全国一盘棋”的戏曲保护传承体系。
问:普通人如何参与和支持全国戏曲剧种联盟的工作?答: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一是观看戏曲演出,购买正版音像制品,直接支持戏曲市场;二是关注联盟官方新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参与线上互动活动,扩大戏曲传播声量;三是报名成为“戏曲志愿者”,参与进校园、进社区等推广活动;四是在文旅消费中优先选择戏曲主题项目,如戏曲主题民宿、研学旅行等,推动戏曲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