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关斩六将”是京剧传统经典剧目《过五关》的核心情节,源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经京剧艺术家的提炼与演绎,成为展现关羽忠义品格与盖世武功的代表剧目,故事背景设定在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为保护甘、糜二嫂,毅然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千里走单骑寻兄,沿途历经五道关隘,斩杀六员守将,最终抵达刘备所在地,其忠勇形象深入人心。
五关六将的情节脉络与京剧演绎
京剧《过五关》以“过关”为主线,通过“闯关—遇阻—斩将—前行”的重复结构,层层递进展现关羽的武艺与气节,五关分别为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六将则为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京剧在原著基础上,通过唱、念、做、舞的程式化表演,将情节转化为极具舞台张力的艺术呈现。
(一)东岭关:孔秀首战,显“义”之决绝
关羽行至东岭关,守将孔秀索要曹操放行文书,关羽以“未见丞相文凭”为由拒交,孔秀疑其私逃,欲擒之,关羽怒而拔剑,此时京剧通过“起霸”(武将登场时的整套身段)展现关羽威严,配合“急急风”锣鼓点,表现双方冲突升级,关羽念白:“量你一介匹夫,怎敢阻我去路!”随后“鹞子翻身”接“刀花”(耍刀技巧),数回合后斩杀孔秀,首关告捷,此段突出关羽“义不容辞”的决心,即便首战亦不留情面。
(二)洛阳:韩福伏击,彰“勇”之无畏
过东岭关后至洛阳,太守韩福听信部下建议,设伏于树林,关羽途中察觉(通过“甩发”表现警觉),韩福暗箭伤之,关羽以“青龙偃月刀”拨箭,怒喝“匹夫敢用暗箭!”,京剧在此处加入“挡箭”特技,演员以刀背格挡箭矢,台下配合“嚓”的音效,凸显关羽眼疾手快,斩韩福、孟坦(韩福部将,被关羽劈为两半)后,关羽见血染战袍,唱【西皮散板】:“过关斩将志更坚,不觉来到洛阳城。”唱腔苍劲悲凉,暗含护嫂寻兄的艰辛。
(三)汜水关:卞喜智取,展“谋”之破败
守将卞善与关羽同乡,表面以礼相待,暗里遣秦琪(卞喜外甥)埋伏,关羽察觉其诈(通过“捋髯”观察神色),卞喜遂摆“刀阵”围攻,京剧以“走边”表现关羽突围,配合“快长锤”锣鼓,演员在舞台上穿梭腾挪,刀光剑影中“劈阵”而过,最终斩卞喜、秦琪,此段关羽以智破谋,体现其“武勇兼具”的形象。
(四)荥阳:王植追杀,现“忠”之刚烈
荥阳太守王植受曹操密令,欲火烧驿馆擒关羽,关羽得驿官报信,杀出重围,京剧通过“圆场”(快速跑台)表现关羽纵马疾驰,王植率兵追赶,关羽回马战王植,以“劈刀”动作将其斩于马下,此时关羽唱【西皮流水】:“斩王植来气冲天,不由关某怒火燃!”唱腔激昂,展现其对陷害者的痛恨,更凸显“忠义不容侵犯”的底线。
(五)黄河渡口:秦琪堵截,终“义”得偿
最后一关黄河渡口,守将秦琪(非卞喜外甥,原著为夏侯惺部将)阻拦,关羽以“过五关已斩五将,岂惧你一员残将!”激之,秦琪挺枪刺来,关羽以“拖刀计”将其斩于马下,此时船夫夏侯惇部将蔡阳(部分版本为蔡阳)追至,关羽以“三刀”将其劈落水中,最终乘船渡河,与刘备重逢,京剧以“亮相”收尾,关羽立于船头,红脸长髯迎风飘扬,背景配以“大锣一击”,尽显英雄气概。
京剧“过五关”的艺术特色
(一)行当与扮相:红脸关羽的符号化塑造
关羽属京剧“生行”中的“红生”,扮相极为讲究:面勾红脸(象征忠义)、垂黑髯(“美髯公”由来)、头戴“夫子盔”(武将盔饰)、身穿绿蟒袍(象征身份),手持“青龙偃月刀”(重约八斤,演员需以“耍刀”技巧展现),这种扮相经数百年沉淀,成为关羽形象的固定符号,观众一见便知“忠义化身”。
(二)唱腔与念白:以声塑魂的情感表达
关羽唱腔以“西皮”为主,兼具“二黄”的悲怆,如“离了曹营到东岭”一段,【西皮原板】节奏沉稳,表现关羽深思熟虑;“过关斩将志更坚”则用【西皮流水】,明快有力,展现其坚定信念,念白多为“韵白”(戏曲韵律化语言),如“关某去也!”“匹夫安敢阻我!”,声如洪钟,凸显威严。
(三)身段与武打:程式化的英雄叙事
京剧通过“趟马”(模拟骑马动作)、“刀花”(耍刀技巧)、“起霸”(武将登场身段)等程式化动作,将“过关斩将”转化为视觉盛宴,斩孔秀”时的“鹞子翻身”,展现关羽敏捷;“战卞喜”时的“劈刀接扫堂腿”,体现武打层次,这些动作并非简单炫技,而是服务于人物性格——关羽的“稳、准、狠”在每一个身段中尽显。
五关六将详情表
关名 | 守将 | 身份/背景 | 关羽应对方式 | 经典桥段/唱段 |
---|---|---|---|---|
东岭关 | 孔秀 | 曹操部将 | 索要文凭遭拒,斩之 | “起霸”亮相,【西皮散板】斥责 |
洛阳 | 韩福、孟坦 | 太守及部将 | 韩福暗箭,孟坦夹攻,双双斩杀 | “挡箭”特技,【西皮散板】思兄 |
汜水关 | 卞喜、秦琪 | 太守及外甥 | 识破埋伏,刀阵突围,斩二人 | “走边”破阵,【西皮流水】斥诈 |
荥阳 | 王植 | 太守 | 识火烧计策,回马斩之 | “圆场”突围,【西皮流水】怒斥 |
黄河渡口 | 秦琪 | 夏侯惇部将 | 三刀劈落,渡河寻兄 | “亮相”收尾,【大锣一击】收势 |
相关问答FAQs
问:京剧《过五关》中,关羽的“红脸”扮相有何象征意义?
答:京剧脸谱中,“红脸”象征忠义、勇猛、正直,关羽的红脸扮相正是对其“忠义千秋”品格的高度浓缩,红色在传统文化中代表赤诚,与关羽“挂印封金”“千里寻兄”的忠义行为形成互文,同时红色亦暗合其“武圣”身份,使观众通过视觉符号即可感知人物精神内核,红脸在舞台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迅速聚焦观众注意力,强化关羽的核心地位。
问:“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在京剧中的改编与原著《三国演义》有何不同?
答:京剧在改编时强化了“忠义”主线,简化了原著中复杂的政治背景,原著中关羽过五关时,部分守将(如洛阳韩福)因执行曹操命令而阻拦,带有“公事公办”的无奈;但京剧将其塑造为“奸佞”形象,通过“暗箭伤人”“设埋伏”等情节,突出关羽“忠义不容侵犯”的对抗性,使戏剧冲突更集中,京剧增加了大量程式化表演(如唱腔、身段),将原著的叙事性转化为舞台艺术性,如“挡箭”“走边”等特技,虽非原著所有,却更符合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美学原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