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4年全国戏曲(南方)会演在杭州开幕,来自全国28个戏曲剧种的50余场演出轮番登场,台下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也有戴着耳机“云观演”的Z世代观众,这场戏曲盛会,正是近年来我国戏曲事业在政策扶持下焕发新生的缩影,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基层院团的创新实践,从校园里的稚嫩唱腔到新媒体上的年轻面孔,戏曲这一古老艺术正通过多维度的“扶植”,重新走进当代生活。
政策为基:构建戏曲发展“护航网”
近年来,国家对戏曲事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已形成“中央引领、地方协同、多部门联动”的政策体系,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对戏曲等濒危剧种的保护扶持力度”;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2023年,文旅部等五部门联合启动“传统戏曲保护传承工程”,明确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传统戏曲保护传承体系”。
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措施,北京市设立每年2亿元的“戏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层院团创作和惠民演出;河南省实施“豫剧保护振兴工程”,建设20个豫剧数字化保护中心,对8个濒危剧种实行“一团一策”抢救;广东省推出“戏曲名家工作室”计划,给予每个工作室5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传承人带徒授艺。
近年来戏曲领域重点扶持政策一览表
| 政策名称 | 出台时间 | 主要内容 | 实施效果 |
|----------|----------|----------|----------|
| 《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 | 2021年 | 明确国有院团改革方向,加大对戏曲等濒危剧种扶持 | 全国90%以上国有戏曲院团完成改革,新增基层院团120余家 |
|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 2022年 | 将“戏曲振兴工程”列为重点任务,支持戏曲创作与传播 | 全国戏曲创作专项资金年投入超15亿元,新创剧目300余部 |
| 传统戏曲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 | 2023年 | 建立濒危剧种数据库,支持“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 | 已抢救濒危剧种26个,建立校园戏曲基地5000余个 |
人才为脉:破解“传承断层”难题
戏曲的传承,关键在人,针对传统戏曲“老龄化严重、青年人才匮乏”的困境,各地通过“院校培养+名师带徒+实践锻炼”三维发力,构建人才培养梯队。
在院校教育方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20余所高校开设戏曲相关专业,2023年戏曲专业招生人数较2019年增长40%,中国戏曲学院“地方戏传承班”采取“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双导师制,已为豫剧、越剧等12个地方剧种培养青年演员200余人。
在名师传承方面,“名家收徒计划”全面铺开,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京剧、昆曲等6个剧种的5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收徒120名,政府给予每位传承人10万元带徒补贴,京剧名家王珮瑜通过“瑜音社”培养青年演员,其弟子已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12项;豫剧大师小香玉创办“小香玉艺术学校”,累计培养乡村戏曲学生3000余人,其中200余人成为基层院团骨干。
在实践锻炼方面,“以演代培”模式成效显著,江苏省推出“青年戏曲人才扶持计划”,每年组织100名青年演员参与基层巡演,演出补贴达每人每场800元;浙江省开展“新松计划”青年戏曲演员大赛,获奖者可直接纳入省级院团重点培养名单,2023年大赛吸引35岁以下演员参赛人数达800余人。
创新为翼:让戏曲“潮”起来
为打破戏曲“小众”“老旧”的刻板印象,各地在内容、形式、传播渠道上大胆创新,让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双向奔赴”。
创作上,“传统题材+现代表达”成为主流,上海越剧院推出的《新龙门客栈》将武侠元素与越剧结合,2023年演出票房突破2000万元;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推出“戏曲+科技”特辑,运用AR技术还原《穆桂英挂帅》经典场景,收视率达2.3%,创近五年新高。
在传播形式上,新媒体平台成为戏曲传播新阵地,抖音发起“戏曲挑战赛”话题,播放量超500亿次,#00后唱京剧#话题播放量达86亿次,年轻用户占比达65%;B站UP主“豫语社”用动漫形式演绎豫剧经典片段,单期视频播放量超1000万;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建设“国家戏曲数字资源库”,收录300余个剧种、2万余小时影像资料,免费向公众开放。
在场景融合上,“戏曲+”模式拓展受众边界,北京市推出“戏曲进景区”活动,在颐和园、天坛等景区开展实景演出,2023年吸引游客超500万人次;上海市打造“戏曲+沉浸式剧本杀”,观众可穿着戏服参与《牡丹亭》剧情互动,客单价达680元,仍一票难求;成都市在太古里开设“戏曲快闪店”,通过变脸、唱段展示吸引年轻消费者,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
社会参与:构建“全民护戏”生态
戏曲的振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年来,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多方力量加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扶植格局。
企业赞助成为戏曲发展重要资金来源,腾讯公益设立“戏曲传承基金”,三年累计捐赠1.2亿元,支持100个基层戏曲项目;阿里巴巴“乡村振兴计划”资助20个县级戏曲院团改善演出设备,2023年带动乡村戏曲演出超2000场;茅台集团与贵州省京剧院合作打造“茅台京韵”品牌,年投入3000万元支持京剧创作与巡演。
民间票友组织焕发新活力,全国现有戏曲票友团体超2万个,会员人数达300余万,苏州市“吴韵戏曲票友俱乐部”每周举办免费教唱活动,参与市民超5万人次;西安市“秦腔票友大赛”已连续举办12届,2023年参赛人数突破1万人;广州市“粤剧私伙局”在社区、公园常态化演出,年演出场次超5000场。
海外传播让戏曲走向世界,2023年,“中国戏曲文化周”在纽约、伦敦等10个城市举办,京剧《霸王别姬》、昆曲《牡丹亭》等剧目演出场场爆满;孔子学院开设戏曲课程,全球已有50所学院将戏曲纳入教学体系;抖音海外版TikTok发起“中国戏曲挑战”,播放量达8亿次,成为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根脉
当前,戏曲发展仍面临挑战:部分地方剧种传承人断层、市场化程度不高、基层院团生存压力大等,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统计,全国现存戏曲剧种348个,其中濒危剧种仍有38个,年均演出场次不足20场的基层院团占比达35%。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实施“濒危剧种抢救计划”,对38个濒危剧种实行“一剧一档”,建立传承人档案和数字化保护体系;二是推动“戏曲市场化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戏曲创作和演出,培育戏曲消费市场;三是深化“戏曲国际传播工程”,通过海外巡演、线上展播等方式,让戏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从校园里的稚嫩唱腔到舞台上的专业演绎,从短视频里的创意改编到国际舞台上的惊艳亮相,戏曲的传承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政策、人才、创新、社会的合力托举下,这一古老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FAQs
Q1:当前戏曲扶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A1:主要挑战有三方面:一是传承断层,部分地方剧种面临“无传人、无观众、无市场”的困境,38个濒危剧种亟需抢救性保护;二是市场化程度低,基层院团普遍存在“政府拨款依赖度高、自主创收能力弱”的问题,年均演出场次不足20院的占比达35%;三是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题,部分创新作品过度追求形式而弱化戏曲本体特征,导致“老戏迷不买账、新观众看不懂”。
Q2:普通人可以如何参与戏曲传承?
A2: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一是“观演支持”,走进剧场观看戏曲演出,或通过“国家戏曲数字资源库”等平台免费欣赏经典剧目;二是“学习体验”,参加社区、学校开设的戏曲兴趣班,或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跟学戏曲唱段;三是“传播分享”,在社交媒体转发戏曲内容,参与“戏曲挑战赛”等话题活动,带动身边人关注戏曲;四是“志愿参与”,加入戏曲票友团体或文化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