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四上河南豫剧主演,为何四次领衔主演河南豫剧经典剧目?

河南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瑰宝,以高亢激越的唱腔、质朴生动的表演,承载着数百万河南人的乡土情怀与精神寄托,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名家名角以毕生心血浇灌这朵艺术奇葩,其中四位堪称“台柱子”的主演,不仅以精湛技艺征服观众,更以四次“上”重要舞台、扛鼎大戏的坚守,成为豫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标杆,他们分别是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四位大师各领风骚,共同勾勒出河南豫剧的黄金时代。

四上河南豫剧主演

常香玉,豫剧“常派”创始人,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其艺术人生堪称“为人民而歌”的典范,1923年,她从8岁开始登台,12岁主演《六部西厢》便名噪中原,此后一生深耕豫剧舞台,四次“上”的分量尤为厚重: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香玉剧社”巡回义演半年,用170多场演出的收入捐献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这是她第一次以艺术为武器,登上国家需要的舞台;1953年,她率团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在炮火纷飞中为战士演出,将豫剧唱到最前沿;1988年,70岁高龄的她再次登台,为首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式献演《花木兰》,唱腔依旧铿锵有力,引发全场雷鸣掌声;2004年,她临终前仍心系豫剧,遗嘱将毕生积蓄捐赠给河南戏曲学校,用最后的力量为艺术“续命”,常香玉的表演刚柔并济,既有豫东调的奔放,又有豫西调的深沉,《花木兰》《拷红》《大祭桩》等剧目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在绣房中我绣了一个香囊”等唱段,至今仍是豫剧界的“教科书”。

陈素真,豫剧“陈派”创始人,被田汉誉为“豫剧皇后”,其表演以“细腻传神、闺门旦独树一帜”著称,她1911年生于河南郑州,10岁拜师学艺,12岁以“陈素真”艺名登台,一生致力于豫剧革新,四次“上”舞台彰显艺术追求:1934年,她在开封豫声剧院主演《叶含嫣》,首创“水袖功”“跷功”等技巧,将闺门旦的娇羞、灵动演绎到极致,奠定“豫剧皇后”地位;1942年,她在西安与常香玉同台竞技,主演《宇宙锋》,以“装疯”一折的复杂心理刻画,推动豫剧表演从“重唱轻做”向“声情并茂”转型;1956年,她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主演《三上轿》,以“哭轿”一场的撕心裂肺,将崔金定的大义凛然刻画入木三分,获演员一等奖;1980年,69岁的她复出舞台,为收徒传艺主演《宇宙锋》,将毕生心得倾囊相授,让陈派艺术后继有人,陈素真的唱腔婉转哀怨,念白字正腔圆,尤其擅长塑造悲剧女性,《宇宙锋》《三上轿》《叶含嫣》等剧目,成为豫剧悲剧艺术的巅峰之作。

马金凤,豫剧“马派”创始人,以“大口豫东调”闻名,被戏迷亲切称为“洛阳牡丹”,她1922年生于山东曹县,幼年随父学艺,后加入河南豫剧院,一生扎根民间,四次“上”舞台尽显“人民艺术家”本色:1951年,她在郑州主演《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一折的“帅字旗”舞得虎虎生风,“挂帅”唱段的“刘金定”高腔震天动地,让豫东调风靡中原;1956年,她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演出《穆桂英挂帅》,毛泽东同志称赞她“河南有个大宝贝,马金凤的戏要向全国推广”,这是她第一次登上国家级舞台;1982年,60岁的她主演电影《七品芝麻官》,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唱遍大江南北,让豫剧喜剧艺术深入人心;2008年,86岁高龄的她再次登台,为汶川地震义演《花木兰》,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依旧底气十足,引发全场共鸣,马金凤的嗓音浑厚如钟,表演豪迈大气,尤其擅长塑造巾帼英雄,《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杨八姐游春》等剧目,成为豫剧“大口本”的代表性作品。

四上河南豫剧主演

崔兰田,豫剧“崔派”创始人,以“苦悲戏”独步剧坛,被誉为“豫剧悲剧大师”,她1926年生于山东曹县,幼年因家贫学戏,师从豫剧名家周海水,一生专注于悲剧人物的塑造,四次“上”舞台展现艺术深度:1948年,她在开封主演《秦香莲》,以“杀庙”一折的悲愤交加,“琵琶词”的泣血控诉,将秦香莲的刚烈与坚韧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豫剧悲剧的经典;1959年,她率团进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主演《秦香莲》《三上轿》,周恩来总理观看后称赞“崔兰田把秦香莲演活了,豫剧悲剧有希望了”;1979年,她为恢复传统剧目,复排《秦香莲》,自导自演,在保留传统程式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让悲剧艺术焕发新生;1985年,59岁的她收徒传艺,将《秦香莲》《三上轿》等剧目的“崔派”精髓传授给年轻演员,让悲剧艺术薪火相传,崔兰田的唱腔哀婉凄楚,表演含蓄深沉,“二本腔”的运用独具特色,《秦香莲》《三上轿》《桃花庵》等剧目,成为豫剧悲剧艺术的“扛鼎之作”。

四位大师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个人的登台献艺,更在于他们对豫剧艺术的革新与传承,常香玉将豫剧从地方小戏推向全国,陈素真提升了豫剧表演的艺术格调,马金凤让豫东调响彻神州,崔兰田则奠定了豫剧悲剧的审美范式,他们四次“上”舞台,或是为国为民,或是艺术革新,或是传承薪火,每一次都承载着豫剧人的使命与担当,虽大师远去,但他们的艺术精神仍激励着一代代豫剧人守正创新,让这朵中原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四上河南豫剧主演

问题1:河南豫剧的“五大名旦”与“四大名旦”说法有何不同?
解答:河南豫剧早期有“五大名旦”之说,指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位旦角名家,她们各自创立流派(常派、陈派、崔派、马派、阎派),共同构成豫旦艺术的巅峰,阎立品以闺门旦见长,表演清丽婉约,代表剧目《秦雪梅吊孝》《秦良玉》等;而“四大名旦”的说法是民间根据地域和流派影响力提出的,通常将常、陈、崔、马并称,因这四位大师的活动范围更广、剧目更具代表性,且多次参与国家级演出,故流传较广,但“五大名旦”的说法更为全面,涵盖了豫旦艺术的多元风格。

问题2:豫剧主演在传承传统剧目时,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
解答:豫剧主演的传承需以“守正”为根基,即严格遵循传统剧目的核心程式、唱腔设计和人物精神,如常香玉的“唱腔要带情”、陈素真的“做戏要入心”,这些艺术精髓不能丢,需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一是在音乐上融入现代配器,如《新穆桂英挂帅》中加入交响乐,增强唱段的层次感;二是在表演上借鉴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法,如《程婴救孤》运用话剧式的内心独白,深化悲剧冲突;三是在传播上借助新媒体,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水袖功”“跷功”,吸引年轻观众,守正与创新并非对立,唯有守住“魂”,才能让创新有根,让豫剧艺术在传承中永葆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