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婷是当代豫剧现代戏领域极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作为河南豫剧院三团的骨干演员,她以数十年的舞台坚守与艺术探索,将个人表演风格与豫剧三团“贴近生活、服务人民”的艺术传统深度融合,塑造了一系列扎根泥土、饱含温度的舞台形象,从青春洋溢的农村姑娘到坚韧不屈的时代女性,她的表演既有传统戏曲的程式之美,又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成为豫剧现代戏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艺术生涯:从舞台新苗到中流砥柱
张月婷的艺术之路始于对戏曲的懵懂热爱,1978年,她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豫剧班,师从豫剧名家王善朴、魏云等豫剧三团前辈,系统学习戏曲表演基本功,在校期间,她不仅刻苦练功,更深受三团“现代戏”艺术理念的熏陶——即“演身边人、说身边事,用戏曲语言反映时代变迁”,1981年毕业后,她正式加入河南豫剧院三团,开启了长达四十余年的舞台生涯。
初入剧团时,张月婷从配角做起,在《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经典剧目中饰演村姑、妇联主任等小角色,她不因角色微小而懈怠,每次演出都认真观察生活:为了演好农村媳妇,她跟着老乡学纺线、纳鞋底;为了理解基层干部的艰辛,她主动到乡村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这种“从生活中来”的创作态度,让她逐渐在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演节奏,1990年代,她凭借在《黑娃还妻》中饰演的“巧巧”一角首次担纲主角,将一个农村女性面对命运波折时的善良与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由此崭露头角,进入21世纪后,她的艺术日臻成熟,在《焦裕禄》《村官李天成》《银杏树下》等原创现代戏中塑造的核心角色,不仅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更让她成为豫剧现代戏领域的“金字招牌”。
代表作品:扎根泥土的时代剪影
张月婷的表演艺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她的代表剧目多为反映农村变革、基层奋斗的现实题材,每一个角色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期普通人的精神风貌。
在《朝阳沟》中,她饰演的经典角色“银环”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不同于前辈魏云版本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的忐忑”,张月婷的银环多了几分对农村生活的主动融入与成长蜕变,在“满山野花遍山开”一场戏中,她用轻盈的身段、明亮的唱腔,表现银环初见山乡美景时的欣喜;而在“下山”一折中,她通过颤抖的手指、含泪的眼神,将角色面对困难时的动摇与最终坚守的矛盾心理层层递进,让这个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形象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焦裕禄》中,她饰演的“徐俊霞”是焦裕禄的“战友”与“知音”,为了塑造这位基层女干部的形象,她反复研读焦裕禄事迹,到兰考实地感受风沙中的土地,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情怀融入表演,风雪夜访贫”一场,她在零下五度的舞台上穿着单衣,顶着“风雪”(特效)跋涉数小时,用沙哑的唱腔和冻僵的表情,演绎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赤子之心,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该剧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经典剧目。
她在《村官李天成》中饰演的“李淑贞”,将农村妇女的泼辣与坚韧展现得恰到好处;《银杏树下》中的“银杏嫂”,则以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生态保护的执着,传递出新时代农民的家国情怀,这些角色之所以深入人心,根本在于张月婷始终坚持“用真情演真事、用真心换真心”,让戏曲艺术真正走进了观众心里。
表演风格:生活化与程式化的完美融合
豫剧三团以“现代戏”立团,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让源于农耕文明的戏曲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时既不失戏曲本体韵味,又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张月婷的表演艺术,正是对这一挑战的完美解答。
在表演上,她注重“生活化表达”,她摒弃传统戏曲“程式化”的夸张,转而从生活细节中提炼表演语汇:农村妇女走路时微微外撇的“八字脚”,纳鞋底时手指的灵活翻动,与丈夫争吵时下意识的捂嘴动作……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让舞台上的角色瞬间“活”了起来,如在《小二黑结婚》中,她饰演的小芹与母亲“三仙姑”对峙时,没有用传统戏曲的“对唱”推进剧情,而是通过一个“跺脚捂脸又抬头”的连贯动作,将少女的委屈、反抗与隐忍融为一体,既有生活气息,又暗合戏曲“以形传神”的美学原则。
在唱腔上,她博采众长,形成了“刚柔并济、字正腔圆”的个人风格,她师承豫剧“常派”(常香玉),却不拘泥于流派的束缚,而是根据人物性格调整唱腔:演农村姑娘时,多用清脆明快的“豫东调”,表现青春活力;演革命母亲时,则借鉴深沉醇厚的“豫西调”,凸显厚重感,在《焦裕禄》中,她演唱“焦书记,你慢些走”一段时,将豫剧的“哭腔”与民族声乐的“气声”结合,唱得声泪俱下,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情感的冲击力,成为“戏歌结合”的经典范例。
这种“生活化”与“程式化”的融合,并非简单的“话剧加唱”,而是张月婷对戏曲本质的深刻理解——戏曲的核心是“写意”,而“写意”的根基是“生活”,她曾说:“演现代戏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活’起来,观众走进剧场,看的不是技巧,而是能不能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听到自己的心声。”
艺术成就与传承贡献
作为豫剧三团的“台柱子”,张月婷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她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国家级大奖,多次随团赴港澳台及欧美地区演出,让豫剧现代戏走向世界舞台,2019年,她当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起传承豫剧艺术的使命。
在舞台之外,张月婷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传帮带”中,她主动担任剧团青年演员的导师,先后培养出数十名优秀演员,其中不少人在国家级、省级戏曲大赛中获奖,她常说:“豫剧三团的根是扎在农村的,年轻人必须学会‘沾泥土、带露珠’,才能演好现代戏。”为此,她带领青年演员深入乡村采风,组织“田间课堂”,让他们在真实的农村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她还参与整理了《豫剧现代戏表演教程》等教材,将自己的表演经验系统化,为豫剧艺术的传承留下了宝贵财富。
艺术年表(简表)
时间 | 主要事件 |
---|---|
1978-1981 | 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豫剧班,师从王善朴、魏云等,主攻闺门旦、花旦。 |
1981年 | 正式加入河南豫剧院三团,参演《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剧目,担任配角。 |
1990年 | 在《黑娃还妻》中首次担纲主角“巧巧”,获河南省戏剧节表演一等奖。 |
2000年 | 主演《焦裕禄》,饰演“徐俊霞”,该剧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
2007年 | 获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豫剧三团历史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演员。 |
2015年 | 主演原创现代戏《银杏树下》,饰演“银杏嫂”,获“文华表演奖”。 |
2019年 | 当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张月婷艺术工作室”。 |
2022年至今 | 带领青年演员开展“豫剧现代戏进校园”活动,累计演出超百场。 |
相关问答FAQs
张月婷在塑造不同时期的农村女性角色时,如何避免表演的“同质化”?
解答:张月婷认为,避免“同质化”的核心在于“深入生活,抓住人物个性”,她举例说,《朝阳沟》的银环是“知识青年下乡”,带着理想主义色彩,表演时要突出她的“成长感”;《村官李天成》的李淑贞是“基层干部”,性格泼辣果敢,动作要更“利落”;而《银杏树下》的银杏嫂是“新时代农民”,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眼神中要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为此,她在塑造每个角色前,都会花至少三个月时间去体验生活:演银环时,她到农村中学支教,观察知识青年的真实状态;演李淑贞时,她跟着村官开村民会,学习基层工作的沟通方式;演银杏嫂时,她到生态农场与果农一起劳作,感受土地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正是这种“一人一方”的创作方法,让她的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绝不雷同。
豫剧现代戏常面临“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张月婷认为年轻演员该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解答:张月婷坦言,解决“老龄化”问题,关键在于“让豫剧与当代年轻人对话”,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内容创新”,多创作反映年轻人生活、关注年轻人成长的现代戏,乡村振兴”“职场奋斗”等主题,让年轻人“看得懂、有共鸣”;二是“形式创新”,在保留戏曲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灯光)和流行音乐元素,比如她在《银杏树下》中尝试用“戏歌”形式演唱主题曲,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三是“传播创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让年轻人“随时随地看豫剧”,她举例说,剧团曾组织“豫剧变装”短视频拍摄,青年演员穿着戏服跳街舞,播放量破千万,让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对豫剧产生了兴趣。“传统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的文化’,”她说,“只要我们肯创新、肯放下身段,年轻人一定会爱上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