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素作为当代梅派京剧艺术的杰出代表,其演绎的《红鬃烈马》“寒窑”选段,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将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的坚韧与期盼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一选段不仅是《红鬃烈马》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情节,更是展现京剧唱念做打综合艺术魅力的经典载体,通过李胜素的演绎,传统人物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寒窑》选段的剧情与人物内核
《红鬃烈马》讲述了唐代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爱情故事:相府千金王宝钏抛绣球选婿,嫁与寒门薛平贵,不顾父亲反对,与薛平贵寒窑苦度,后薛平贵出征西凉,王宝钏独守寒窑十八年,历经贫寒与思念,最终夫妻相认,迎来团圆。“寒窑”选段聚焦王宝钏在寒窑中的日常生活与内心独白,是她从闺阁少女到坚韧女性的蜕变写照,核心情感是“苦守”与“期盼”——对丈夫的思念、对贫寒的隐忍、对爱情与正义的坚守,李胜素的演绎,正是围绕这一内核,通过唱腔、身段、眼神等元素,构建出一个立体饱满的王宝钏形象。
李胜素唱腔艺术:梅派规范与人物情感的融合
梅派艺术以“雍容华贵、圆润流畅”著称,而李胜素在《寒窑》选段中,突破了梅派常见的“大家闺秀”范式,将梅派的“平圆自如”与王宝钏的“苦情坚韧”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腔处理。
在核心唱段“一马离了西凉界”(此处为《武家坡》选段,常与《寒窑》情节联动演绎)中,李胜素的发声以“气托声、声带情”为准则,开篇“一马离了西凉界”的“一”字,用“脑后音”托起,既展现梅派唱腔的明亮通透,又暗含人物对远方归人的眺望;至“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她将“泪洒”二字放慢节奏,尾音微微下沉,辅以气声的颤抖,将王宝钏压抑多年的思念与委屈缓缓释放,而在“苦守寒窑十八载”的“苦”字上,她采用“擞音”技巧,声音似断非断,如同哽咽中的叹息,既符合人物贫病交加的状态,又避免了过度悲戚的俗套。
板式运用上,李胜素灵活把握西皮慢板、原板与散板的转换,如“想当年别夫君那般情景”一段,西皮慢板的舒缓节奏,配合她从容不迫的吐字,回忆往昔情意时温婉含蓄;而“指着西凉高声骂”则转为西皮散板,节奏由缓入急,唱腔中带着激愤,却又在“骂”字后迅速收束,体现王宝钏外柔内刚的性格——她虽怨薛平久不归家,却从未动摇对爱情的忠贞,这种“抑扬顿挫”的节奏处理,正是梅派“声情并茂”的精髓所在。
表演细节:以形传神刻画人物心境
京剧表演讲究“无动不舞,无情不入”,李胜素在《寒窑》选段中的身段与表情,堪称“以形传神”的典范。
寒窑的贫寒通过细节动作具象化:王宝钏身着素色褶子,李胜素在“纺线”情节中,以左手轻捻线轴,右手缓慢拉动,动作幅度小却充满力量,指尖的颤抖与微驼的脊背,展现长年劳作的疲惫;当听到远处人声时,她猛然抬头,眼神从麻木到惊疑,再到闪烁的期盼,一个眼神的转换便传递出内心的波澜,这种“静中藏动”的处理,避免了苦情戏的刻意煽情,反而更显真实动人。
在“薛平贵”名字出现的瞬间,李胜素的表演堪称点睛之笔:她先是双手颤抖,继而捂住胸口,嘴唇微张却发不出声音,最终化作一声含泪的低唤“平贵……”,这里的“无言之泣”,比放声大哭更具感染力,将十八年等待的压抑情绪彻底释放,而与薛平贵相认后,她退后两步,眼神中带着不敢置信的试探,直至确认身份,才缓缓上前,欲言又止的动作,将重逢时的激动、委屈与珍惜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李胜素的艺术传承与创新
作为梅派传人,李胜素对《寒窑》选段的演绎,既坚守梅派艺术的规范,又融入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她在传统唱腔基础上,对某些乐句进行微调,如“十八载”的“载”字,传统唱法多为平收,而她加入上扬的滑音,似一声叹息中带着希望,更贴合人物“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心境。
舞台呈现上,她主张“简约即美”:寒窑布景仅有一张破桌、一个纺车,灯光以冷色调为主,却通过她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的今昔对比,这种“以少胜多”的处理,让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人物情感上,凸显了京剧“写意”的美学特质。
以下为李胜素《寒窑》选段核心唱腔与表演特点对照表:
选段片段 | 唱腔板式 | 唱腔特点 | 表演动作 | 情感内核 |
---|---|---|---|---|
一马离了西凉界 | 西皮原板 | 脑后音托起,尾音绵长 | 手搭凉棚眺望远方 | 对归人的期盼与思念 |
苦守寒窑十八载 | 西皮慢板 | 擞音处理“苦”字,气声辅助 | 搓手、微驼脊背 | 贫寒中的坚韧与隐忍 |
想当年别夫君 | 西皮二六 | 吐字从容,节奏舒缓 | 抚摩旧衣,眼神温婉 | 往昔情意的回忆 |
指着西凉高声骂 | 西皮散板 | 节奏由急转缓,唱腔带愤 | 指向远方,身体微颤 | 对命运不公的怨怼与坚守 |
艺术价值与当代意义
李胜素演绎的《寒窑》选段,不仅是对传统剧目的复刻,更是对京剧艺术现代化传播的探索,通过她细腻的表演,王宝钏这一形象超越了“贞节烈女”的符号化标签,成为“坚守初心、不改信念”的精神象征,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苦守”与“期盼”的情感共鸣,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温度。
正如李胜素所言:“京剧的根在传统,但魂在创新。”她在《寒窑》中的演绎,既保留了梅派艺术的精髓,又通过个性化的情感表达,让经典人物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相关问答FAQs
Q1:李胜素演绎的《寒窑》选段与其他梅派名家(如梅兰芳、李世芳)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李胜素的演绎在继承梅派“雍容华贵”的基础上,更强化了人物的“生活化”与“情感张力”,梅兰芳先生塑造的王宝钏侧重“闺秀的端庄”,李世芳则突出“烈女的刚毅”,而李胜素结合当代审美,融入了更多“平民化”的细节——如劳作时的疲惫、听闻归讯时的慌乱,让人物更贴近现实生活,她在唱腔中加入了“气声”与“滑音”的细微变化,使情感表达更细腻,尤其擅长用“静”的动作传递“动”的情感,如“无言之泣”的处理,形成了“含蓄中见深情”的个人风格。
Q2:《寒窑》选段中,王宝钏的情感层次复杂,李胜素是如何通过表演区分“苦守”“期盼”“怨怼”与“坚定”的?
A:李胜素通过“眼神、身段、唱腔”三者的协同配合,精准区分了不同情感层次,表现“苦守”时,她多用低头、搓手等小动作,唱腔低沉缓慢,如“苦守寒窑十八载”的“苦”字,声音带着压抑的颤抖;表现“期盼”时,眼神明亮,身体前倾,唱尾微微上扬,如“盼你早日回家园”的“园”字,传递出希望;表现“怨怼”时,她指向远方的动作突然发力,唱腔带愤,却在“骂”字后迅速收束,体现“怨而不怒”的分寸感;而“坚定”则通过挺直的脊背、平稳的唱腔展现,如“纵然是苦到我也心甘”一句,声音坚定有力,眼神坚毅,凸显人物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处理,让王宝钏的形象立体丰满,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