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来贺是河南新乡刘庄的党委书记,也是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太行愚公”,他带领刘庄村民从贫困走向富裕,用一生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而河南豫剧三团作为中国现代戏创作的重镇,以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著称,曾多次将史来贺这样的时代楷模搬上舞台,用艺术形式传递他的精神力量,史来贺与豫剧三团的结合,既是英雄事迹的艺术化呈现,也是戏曲服务时代的生动实践。
史来贺自1952年担任刘庄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村民改土治水、科学种田,创办乡镇企业,让刘庄成为“中原首富村”,他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女儿结婚时,他连自行车都不肯借用村里的,这样的感人事迹,自然成为文艺创作的宝贵素材,豫剧三团自成立以来,就以演现代戏闻名,《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剧目深入人心,其创作理念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普通人的奋斗与奉献,史来贺身上那种扎根基层、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豫剧三团的创作方向高度契合,因此成为剧团重点塑造的艺术形象。
2003年,豫剧三团创排了现代戏《史来贺》,由著名演员李树建、贾文龙等主演,剧目没有刻意拔高英雄形象,而是通过“试种棉花”“带领办厂”“拒收礼品”“临终嘱托”等生活化片段,展现史来贺作为基层干部的真实与伟大,比如在“试种棉花”一场中,面对村民的质疑,他以“棉花不结桃,我跳黄河”的决心,带领大家科学试验,最终实现亩产翻倍;在“临终嘱托”一场中,他躺在病床上仍牵挂村里的发展,叮嘱“一定要让刘庄人过上好日子”,这些情节通过豫剧的唱腔、念白和表演,让英雄形象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剧中唱段“刘庄的路啊,是俺用脚步量出来的”,既朴实又充满力量,成为经典唱段。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史来贺事迹与豫剧三团创作的关联,可参考下表:
时间节点 | 史来贺主要事迹 | 豫剧三团相关创作内容 |
---|---|---|
1950-1960年代 | 带领刘庄改土治水,推广科学种田 | 剧目中“棉花试验田”“兴修水利”等情节 |
1970-1980年代 | 创办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 | “建厂风波”“带领致富”等冲突设计 |
1990-2000年代 | 坚持共同富裕,关注民生福祉 | “拒收礼品”“村务公开”等细节刻画 |
2003年 | 史来贺逝世,刘庄成为“小康示范村” | 现代戏《史来贺》创排并上演,获广泛好评 |
《史来贺》的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英雄的精神力量,也让豫剧现代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豫剧三团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将史来贺的事迹转化为有温度、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种创作实践也为其他戏曲团体提供了借鉴: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传统戏曲才能永葆青春。
史来贺与豫剧三团的故事,是英雄精神与艺术传承的完美结合,史来贺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而豫剧三团则用戏曲艺术让这份担当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FAQs
问:豫剧三团在创作《史来贺》时,如何确保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答:豫剧三团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刘庄实地采风,采访史来贺的同事、家人和村民,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们拒绝“高大全”式的塑造,而是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比如史来贺开会时总坐在群众中间,女儿结婚时他坚持用自行车接送等,演员通过体验生活,模仿史来贺的说话语气、走路姿势,让舞台形象更贴近原型,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问:史来贺精神对当代豫剧创作有何启示?
答:史来贺精神启示豫剧创作者要“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当代豫剧创作应多关注基层劳动者和时代楷模,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戏曲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在保留豫剧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表现手法,让剧目既有“泥土味”,又有“时代感”,从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