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以高亢激越的唱腔、质朴生动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在传统戏码占据主流的剧坛,徐福先的名字却与现代戏紧密相连,他以对当代生活的敏锐捕捉和艺术表达的执着创新,为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生命力,徐福先的从艺之路,始于对传统艺术的敬畏,成于对现代戏的深耕,上世纪80年代,他从河南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先入河南省豫剧三团从事表演工作,这个以创演现代戏闻名的团体,为他提供了艺术成长的沃土,他师从常香玉、唐喜成等豫剧大家,不仅打磨了扎实的唱念做打基本功,更深刻理解了“现代戏要演现代人、说现代话、抒现代情”的艺术真谛。
与传统戏中才子佳人的程式化表演不同,现代戏要求演员更贴近生活本真,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挖掘人性深度,徐福先深谙此道,他在塑造角色时拒绝“脸谱化”,注重从细节入手,让人物在舞台上“立”起来,比如在《黑娃还妻》中,他饰演的黑娃是一个憨厚耿直的农民,为还赌债卖掉妻子,后又历经良心煎熬赎妻,徐福先没有刻意放大角色的戏剧冲突,而是用微微颤抖的双手、躲闪的眼神和沙哑的唱腔,将黑娃的悔恨、自卑与挣扎层层剥开,让观众看到一个被生活裹挟的小人物的真实命运,尤其是在“雪夜寻妻”一场,他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在舞台上反复练习踉跄的脚步,冻得嘴唇发紫仍坚持真演,这种“戏大于天”的敬业精神,让表演更具穿透力。
在唱腔设计上,徐福先既坚守豫剧“豫东调”“豫西调”的声腔精髓,又大胆吸收流行音乐、话剧朗诵的元素,形成“生活化歌唱”的独特风格,传统豫剧唱腔讲究“字正腔圆”,但现代戏的台词更接近口语,若完全照搬传统程式,容易让观众产生疏离感,徐福先提出“唱腔要跟着人物走”,在《焦裕禄》中,他塑造的焦裕禄有大量内心独白式的唱段,他没有使用华丽的拖腔,而是用近似说话的旋律,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赤诚融入字里行间,时而低沉如叹息,时而高亢如呐喊,让观众在熟悉的豫剧韵律中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共鸣,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他常说的:“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但要让今天的观众听得进、有感触。”
为了让现代戏更贴近当代审美,徐福先还积极参与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的革新,他主演的《村官李天成》《青山情》等剧目,均采用“小人物、大主题”的创作思路,通过一个个基层干部、普通党员的故事,折射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时代画卷,在《青山情》中,他推动团队引入多媒体技术,用投影展现荒山变绿林的变迁,既保留了豫剧“一桌二椅”的写意美学,又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让豫剧现代戏在年轻人中逐渐打开市场,不少观众表示:“以前觉得豫剧是老年人的艺术,看了徐福先的戏,才发现传统艺术也能这么酷。”
徐福先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在于他对豫剧现代戏传承的担当,作为河南省豫剧三团的艺术总监,他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每年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演出百余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都成为他的舞台,他常说:“现代戏的根在人民,只有扎根生活,艺术才能常青。”他积极培养青年演员,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找灵感,在传统中寻根基”,在他的带领下,河南省豫剧三团涌现出一批批现代戏新秀,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徐福先以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证明豫剧现代戏绝非“另类”,而是传统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必然选择,他用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一句句动人的唱腔,让豫剧这朵“大中原的奇葩”,在当代生活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徐福先代表现代戏作品及艺术特色
剧目名称 | 创作年份 | 饰演角色 | 核心立意 | 艺术突破 |
---|---|---|---|---|
《黑娃还妻》 | 1995 | 黑娃 | 展现农村诚信观念与人性的救赎 | 唱腔融入河南方言韵律,表演强调生活细节真实感 |
《焦裕禄》 | 2003 | 焦裕禄 | 塑造“县委书记的榜样”公仆形象 | 内心独白式唱腔设计,结合话剧表演增强人物深度 |
《村官李天成》 | 2008 | 李天成 | 反映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脱贫的奋斗 | 舞台采用“虚实结合”布景,唱腔融合豫东调与民歌元素 |
《青山情》 | 2015 | 林青山 | 讲述治沙人扎根荒山的奉献故事 | 多媒体技术辅助叙事,表演加入劳动号子增强代入感 |
相关问答FAQs
问:徐福先在表演现代戏时,如何平衡“生活化”与“戏曲化”的关系?
答:徐福先认为,“生活化”是现代戏的基础,“戏曲化”是艺术的灵魂,二者需辩证统一,他提出“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原型、贴近人物情感、贴近当代审美,在表演上,他要求动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如农民角色的锄地动作,既要符合生活逻辑,又要提炼为戏曲程式化的“舞姿”;唱腔则“以情带声”,用生活化的语言节奏承载传统声腔韵味,避免为唱而唱的“炫技”,让唱腔成为人物心声的自然流露,例如在《村官李天成》中,他饰演的李天成既有“背着干粮去走访”的质朴生活细节,也有“喊一声乡亲们泪两行”的戏曲化高腔,实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
问:豫剧现代戏常面临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徐福先的实践对吸引年轻观众有哪些启示?
答:徐福先通过“内容创新”与“形式破圈”吸引年轻观众,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上聚焦“青春叙事”,如创作反映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青春的答卷》,用年轻人熟悉的“奋斗”“梦想”主题引发共鸣;二是形式上融入现代审美,如在《青山情》中运用摇滚元素改编主题曲,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幕后花絮”,让年轻人感受传统艺术的“潮”感;三是传播上打破剧场局限,开展“豫剧进校园”活动,将现代戏片段改编成课本剧,让年轻观众在参与中理解现代戏的内涵,他强调:“传统艺术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到与当代青年的连接点,就能让他们成为‘新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