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登殿》作为传统经典剧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经数百年舞台演绎,始终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观众,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以其深厚的“豫西调”功底和对人物的精准把握,将这部作品推向新的艺术高度,成为当代豫剧舞台上的代表性演绎之一,该剧以唐代薛平贵、王宝钡、代战公主的情感纠葛与权力更迭为主线,通过“登殿”这一核心场景,展现了人物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洪流下的家国情怀,而李树建的演绎则为这一传统故事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民间传说到宫廷大戏
《大登殿》的故事源于民间传说,是“薛平贵与王宝钡”系列剧目的收官之作,剧情紧接《武家坡》《大登殿》之后,薛平贵西凉征战中得胜回朝,唐王已逝,新王登基,王允(王宝钡之父)因曾陷害薛平贵而心虚,献女代战公主以求和,薛平贵金殿之上揭露王允罪行,最终登基为帝,封赏王宝钡、代战公主及忠臣后代,实现了从落魄寒门到帝王的逆袭,全剧围绕“登殿”这一核心事件,集中展现了薛平贵的复仇、王宝钡的坚守、代战公主的大度,以及王允的权谋,在权力与情感的交织中,凸显了“善恶有报”“夫妻情义”的传统价值观。
李树建饰演的薛平贵,突破了传统“红生”行当的局限,将人物的复杂性演绎得淋漓尽致,从西凉归来的薛平贵,既有得胜将军的威武,也有对王宝钡多年守候的愧疚,更有对王允父女的愤懑,李树建通过眼神、身段、唱腔的细微变化,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兼具帝王威严与人性温度的形象,让这一经典角色焕发新生。
李树建的艺术特色:豫西调的升华与人物塑造的深度
李树建作为豫剧“豫西调”的代表人物,其表演以“苍劲悲怆、朴实无华”著称,而在《大登殿》中,他将这一特色与薛平贵的身份转变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唱腔上,李树建充分发挥豫西调“脑后音”“擞音”的技巧,为薛平贵不同阶段的情感赋予层次感,在“金牌调来银牌宣”的核心唱段中,他以高亢的“起腔”开场,表现薛平贵登殿时的豪迈与威严;随后在“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的段落中,转而运用低回婉转的“慢板”,融入哭腔,表达对王宝钡“寒窑受苦十八载”的心疼与愧疚,这种“先扬后抑”的唱腔处理,既展现了帝王身份的尊贵,又凸显了人物内心的柔软,让唱腔成为情感的直接载体。
在表演上,李树建注重“以形传神”,通过细节动作刻画人物心理,如“登殿”时的亮相,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眼神中既有久经沙场的锐利,也有对朝堂局势的审视;与王宝钡相认时,他微微颤抖的双手和湿润的眼眶,无声传递出十八年的思念与愧疚;面对王允的求饶,他冷峻的面容和轻蔑的冷笑,则表现出对奸佞的憎恶,这些细腻的表演,让人物摆脱了“脸谱化”的刻板,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
李树建在念白上也独具匠心,他采用豫西方言为基础的韵白,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又贴近生活,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人物情感,在斥责王允时,他字字铿锵,语气由缓到急,层层递进,展现出帝王的威严与愤怒;与代战公主对话时,则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与感激,体现了后宫和睦的氛围。
经典唱段赏析:情感与技艺的完美融合
《大登殿》的唱腔设计堪称豫剧经典,而李树建的演绎更是让这些唱段深入人心,以下是几段核心唱段的赏析:
唱段名称 | 唱词节选 |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 |
---|---|---|---|
金牌调来银牌宣 | “金牌调来银牌宣,王侯金殿领圣言,想起了当初寒窑苦,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前。” | 豫西调“大滑音”与“脑后音”结合,前半句高亢激昂,后半句转为低沉婉转。 | 从奉诏的威严到忆苦的感伤,展现薛平贵身份转变后的复杂心境。 |
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 | “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彼此相看泪涟涟,多亏了代战公主她恩德广,才救为夫转回还。” | 旋律流畅,节奏舒缓,运用“擞音”增强唱腔的苍劲感,与王宝钡对唱时形成情感呼应。 | 对王宝钡的愧疚、对代战公主的感激,以及对夫妻团聚的珍惜,情感真挚动人。 |
封王宝钡为正宫后 | “王宝钡守节十八载,她的功劳高如山,封她为正宫掌印后,掌管后宫永安然。” | 唱腔平稳大气,字字清晰,通过“垛板”的节奏变化,表现薛平贵对王宝钡的敬重与补偿。 | 体现对王宝钡坚守的肯定,以及对后宫秩序的安排,展现帝王的胸怀与担当。 |
文化价值:传统剧目的当代传承与启示
《大登殿》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不仅在于其精彩的剧情和唱腔,更在于其传递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李树建的演绎,既保留了传统剧目的精髓,又融入了当代审美,让这部经典作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剧中“善恶有报”的主题具有永恒的教育意义,王允因奸佞陷害最终落得身败名裂,薛平贵因忠义善战终得登基为帝,这种鲜明的对比,警示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王宝钡“十八年寒窑守节”的情节,虽然带有封建伦理的色彩,但其“坚守”“忠贞”的品质,在当代仍能引发观众对爱情与责任的思考,剧中薛平贵登基后对功臣的封赏、对后宫的和睦处理,也体现了传统“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念,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联系。
李树建通过《大登殿》的演绎,不仅展现了豫剧的艺术魅力,更推动了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他注重将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与唱腔、表演的创新相结合,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感染力,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问答FAQs
Q1:李树建版《大登殿》与传统版本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A1:李树建版《大登殿》在传统版本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人物塑造的深化,突破了传统“红生”行当的单一性,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薛平贵从将军到帝王的复杂心理变化,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感与层次感;二是唱腔的融合,在保留豫西调苍劲风格的基础上,适度吸收了其他声腔的元素,如“哭腔”的运用增强了情感表达,使唱腔更具感染力;三是舞台呈现的简化,去除了传统版本中过于繁琐的程式化动作,更注重以情感打动观众,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Q2:《大登殿》中薛平贵对王宝钡和代战公主的感情有何不同?李树建如何通过表演体现这种差异?
A2:薛平贵对王宝钡的感情是“愧疚与敬重”,源于十八年寒窑中的坚守与等待,这种感情带有“补偿”与“责任”的色彩;而对代战公主则是“感激与依赖”,代战公主在西凉时期对其多有扶持,且助其重返中原,这种感情更偏向于“知己”与“盟友”,李树建通过表演的细节展现这种差异:与王宝钡相认时,他眼神中带着心疼与愧疚,唱腔低沉婉转,肢体动作也较为克制,体现对“发妻”的敬重;与代战公主互动时,则语气轻松,带有几分亲昵,动作也更为舒展,展现夫妻间的默契与和睦,这种差异化的处理,让两个女性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薛平贵的情感世界更加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