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传统京剧剧目中,什么登殿是哪部经典传统剧目?

传统京剧剧目中,“登殿”特指经典剧作《大登殿》,它是《红鬃烈马》系列折子戏的收官之作,以薛平贵登基封赏为核心,融合了忠义、爱情、权谋等多重主题,凭借跌宕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大登殿》的故事源于民间传说,经历代艺人加工打磨,最终形成完整的舞台呈现,其艺术魅力跨越百年,至今仍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传统京剧剧目什么登殿

剧目背景与剧情脉络

《大登殿》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主线围绕薛平贵的人生转折展开,薛平贵原为唐朝大将薛仁贵之后,因家道中落,与相府千金王宝钏彩楼抛球招亲,不顾父亲王允反对,结为夫妻,后薛平贵投军西凉,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西凉公主代战招为驸马,并在西凉称王,十八年后,唐朝老王驾崩,王允篡位,薛平贵得讯后,在代战公主协助下率兵回朝,先与武家坡相认的王宝钯团聚,后登基称帝,最终封赏王宝钏、代战公主及王允等人,以“大登殿”的圆满结局收场。

全剧剧情紧凑,冲突集中:开篇以薛平贵得胜回朝的威武场面铺垫,通过“金殿封官”的权力博弈,展现薛平贵对王允父女的惩罚与对王宝钏的补偿;中间“夫妻相认”的情感高潮,通过王宝钏的苦守与薛平贵的愧疚,强化了“贫贱不移”的忠贞主题;双妃并立”的和谐场景,既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秩序,也传递了“善恶有报”的伦理观念,整个故事从个人命运升华为国家叙事,既有江湖儿女的儿女情长,又有帝王将相的权谋较量,层次丰富,引人入胜。

主要人物形象与行当特点

《大登殿》的成功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塑造,每个角色都通过独特的行当表演,展现出复杂的性格内涵。

薛平贵:由老生或武生应工,是全剧的核心人物,他前期是落魄书生,后期是西凉王及帝王,身份的转变要求表演兼具文武两路,唱腔上,以高亢激越的西皮流水、二黄导板为主,如“金牌调来银牌宣”一段,通过节奏明快的唱腔展现其登基后的威严;身段上,结合“起霸”“亮相”等武生程式,突出帝王的英武气派,同时在“见宝钏”时融入老生的沉稳,体现对妻子的深情,薛平贵这一角色,既有“富贵不淫”的忠义,又有“杀伐决断”的帝王权术,是传统京剧“文武兼备”生行形象的典型代表。

王宝钏:由青衣行当担当,是剧中最具悲剧色彩与道德光辉的角色,她十八年寒窑苦守,拒绝了魏虎的逼婚,坚守爱情与尊严,唱腔上,以婉转悲怆的二黄慢板、反二黄为主,如“夫妻们打坐昭阳院”一段,通过拖腔与装饰音,表现其从悲苦到欣慰的情感转变;表演上,水袖功的运用尤为突出,“甩袖”“抖袖”等动作既展现其身份的卑微,又传递内心的坚韧,王宝钏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传统女性“贞静贤淑”的美德,成为京剧青衣“以情带声”的典范。

代战公主:由刀马旦应工,是西凉公主,英姿飒爽,敢爱敢恨,她与薛平贵婚后情深义重,助其夺回王位,唱腔上,以明快爽朗的西皮娃娃调、流水板为主,体现其豪爽性格;身段上,结合“趟马”“打出手”等刀马旦绝活,展现其武将风范,如在“金殿争封”一场中,与王宝钏的“对拜”身段,既显谦让又不失威严,代战公主这一角色,打破了传统女性的柔弱形象,为京剧旦行增添了“刚健婀娜”的独特魅力。

传统京剧剧目什么登殿

王允:由老生应工,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固执自大,最终自食其果,唱腔上,以苍劲沉郁的唱腔表现其悔恨与失落;表演上,通过“捋髯”“甩袖”等动作,凸显其老臣的威严与尴尬,王允的角色设置,既推动了剧情发展,也暗含了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

艺术特色与舞台呈现

《大登殿》作为传统京剧的经典,其艺术特色体现在唱腔、表演、服饰、舞台调度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审美体系。

唱腔设计:全剧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通过不同板式的组合,塑造人物情感,如薛平贵的“西皮流水”节奏明快,表现帝王威严;王宝钏的“二黄慢板”低回婉转,抒发悲苦;代战公主的“西皮娃娃调”活泼明快,展现少女情怀,唱腔与人物性格、剧情氛围高度契合,形成“千人千面”的艺术效果。

表演程式:京剧的“唱念做打”在《大登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薛平贵的“起霸”展现武将风姿,王宝钏的“圆场”表现寒窑行走,代战公主的“打出手”凸显战场英姿,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既规范了舞台动作,又赋予角色鲜明的个性。“跪拜”“对拜”等礼仪动作,既符合封建宫廷的礼制规范,也成为人物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服饰道具:京剧服饰的“蟒、靠、帔、褶”在剧中各有象征,薛平贵登基时穿黄色蟒袍,九龙玉带,象征帝王身份;王宝钏穿素色帔或褶子,体现其贫寒经历;代战公主穿旗装或战裙,凸显其异域公主身份,道具方面,金牌、银牌代表皇权,马鞭象征战场生涯,凤冠、霞帔则彰显后妃地位,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丰富视觉层次。

舞台调度:传统京剧的“一桌二椅”在《大登殿》中灵活运用,通过简单的布景转换,实现“寒窑”“金殿”等场景的切换,如“夫妻相认”一场,以“门帘”代指寒窑,通过演员的表演引导观众想象空间;“大登殿”时,舞台中央设龙案、摆放朝笏,通过“走边”“站门”等调度,营造庄严肃穆的朝堂氛围,这种虚实结合的舞台美学,体现了京剧“以简驭繁”的艺术智慧。

传统京剧剧目什么登殿

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

《大登殿》自清代形成以来,一直是京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在流派发展史上,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均曾演绎王宝钏,形成不同风格的表演版本:梅派雍容华贵,尚派刚劲挺拔,程派幽咽婉转,荀派俏皮灵动,极大地丰富了剧目的艺术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大登殿》被收入《京剧传统剧本汇编》,成为戏曲院校教学剧目,培养了新一代演员;该剧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通过现代传播手段扩大了影响力。

从当代视角看,《大登殿》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传承,更在于其文化内涵的启示,剧中王宝钏的“忠贞”、薛平贵的“重义”、代战公主的“大度”,虽然带有封建伦理的色彩,但其中蕴含的诚信、坚守、包容等品质,仍具有现实意义,该剧对权力与情感的探讨,如“登殿后如何平衡后宫关系”,也为当代观众提供了思考人性的视角。

《大登殿》主要艺术元素一览表

项目 说明
唱腔板式 西皮流水、二黄导板、二黄慢板、西皮娃娃调 薛平贵以高亢西皮展现威严,王宝钏用悲怆二黄抒发情感,代战公主明快唱腔凸显性格
主要行当 老生/武生(薛平贵)、青衣(王宝钏)、刀马旦(代战公主)、老生(王允) 不同行当的表演特点与人物身份高度契合,形成鲜明对比
代表性身段 起霸、亮相、圆场、打出手、跪拜 武生身段展现帝王英武,青衣水袖表现悲苦,刀马旦绝活凸显飒爽
服饰道具 蟒袍、凤冠、旗装、马鞭、金牌 服饰色彩与纹样象征人物身份,道具辅助场景转换与情感表达
舞台调度 一桌二椅、走边、站门、门帘场景转换 简约布景与程式化调度结合,虚实相生,体现京剧写意美学

相关问答FAQs

《大登殿》与《红鬃烈马》系列中其他折子戏(如《武家坡》《银空山》)在剧情上如何衔接?
《红鬃烈马》系列以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为主线,包含《彩楼抛球》《三击掌》《投军别窑》《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等折子戏。《武家坡》讲述薛平贵与王宝钏夫妻离散十八年后,在武家坡相认,是情感转折的关键;《银空山》则是薛平贵借代战公主之力,与王允父女在银空山交战,为“登殿”扫清障碍;《大登殿》作为结局,承接前文,展现薛平贵登基后的权力格局与家庭团圆,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叙事链,各折子戏既可独立成篇,又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红鬃烈马》的完整故事。

《大登殿》中“王宝钏与代战公主共侍一夫”的情节,在当代视角下应如何理解?
这一情节是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体现了传统戏曲中“大团圆”的叙事模式,从现代价值观看,需辩证看待:它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从属地位,存在性别平等的局限性;剧中通过王宝钏的“贤德”与代战公主的“谦让”,传递了“以和为贵”的伦理观念,而非宣扬多妻制,在当代传承中,演员更注重突出人物情感的真挚(如薛平贵对两位妻子的愧疚与感恩),以及王宝钏“坚守”与代战公主“成全”的道德光辉,引导观众关注剧目中的人性光辉与情感力量,而非纠结于婚姻形式,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解读方式,正是传统剧目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关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