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五世请缨全场唱词讲述了什么故事?

豫剧《五世请缨》是经典传统剧目,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以北宋年间辽邦犯边、朝中无良将挂帅为背景,讲述了佘太君虽年逾百岁,仍率杨门女将五代人(包括自身、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慷慨请缨、出征抗敌的忠烈壮举,全剧唱词激昂慷慨,充满家国情怀与巾帼豪情,以下是全场核心唱词片段及情节背景梳理:

豫剧五世请缨全场唱词

角色 唱词片段 情节背景
佘太君 “未开言来珠泪落,尊声太君听我说,想当年老令公边关把守,杨家将保宋室南征北战,金沙滩一场血战天波府破,众儿郎为国捐躯尸骨荒坡,老夫杨继业名标青史,到如今只落得白发斑驳,辽邦犯境狼烟起,朝中无良将谁把贼破?俺杨门世代忠良将,岂容番邦践踏我山河!” 边关告急,朝中无将,佘太君听闻消息,回望杨家将世代忠烈,痛心疾首,决心请缨。
佘太君 “叫一声我儿杨文广近前听令,你年纪虽小志气凌云,这帅印非是寻常物,它关系着宋室江山万代春,你若挂帅须谨慎,莫负了杨门世代忠良臣。” 佘太君选中孙儿杨文广为先锋,将帅印交予他,叮嘱其担当责任,体现对后辈的期许。
杨文广 “少年将军英姿发,跨上战马走天涯,奉了母帅将令下,要把那辽邦强贼杀,枪挑乌龙威名震,剑劈番寇胆惊煞,杨家将从来不怕死,保家卫国是吾家!” 杨文广积极响应请缨,立下豪言壮语,展现杨家将少年英雄的气概与报国决心。
杨排风 “俺家住在山西太原府,姓杨名排风是丫鬟,自幼习得棍棒术,要随太君去征番,虽是女子不逊男,沙场之上显威严,管教那番邦贼子魂胆丧,杨家旗帜飘边关!” 丫鬟杨排风主动请缨,以武艺高强自荐,体现杨门女将中平凡人物的忠勇与担当。
佘太君 “百岁人又出征,白发苍苍挂帅印,不为那高官厚禄美名传,只为那黎民百姓得安存,杨门女将齐上阵,要叫那辽邦贼子不敢再犯中原!” 佘太君最终挂帅,率杨门女将出征,唱词中凸显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爱国情怀。
众杨门女将 “五世请缨气贯虹,杨门女将志如松,刀光剑影映日月,保家卫国立奇功,纵然马革裹尸还,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剧高潮,众女将齐唱,展现杨门五代同心的壮烈气概,将全剧推向高潮。

全剧唱词以豫剧特有的高亢激越唱腔为载体,佘太君的唱段苍劲悲壮,杨文广的唱段英气勃发,杨排风的唱段爽利豪迈,通过不同角色的声音塑造,立体呈现了杨家将“忠烈报国”的精神内核,唱词中既有对家族荣辱的追忆,也有对国家安危的忧虑,更有对出征必胜的坚定信念,将传统戏曲的“忠孝节义”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问答FAQs

Q1:《五世请缨》中“五世”具体指哪五代人?
A1:“五世”在剧中并非指血缘上的五代直系,而是杨家将五代忠烈的代表:第一世为杨继业(老令公),第二世为杨延昭(杨六郎),第三世为杨宗保,第四世为杨文广,第五世为佘太君(作为杨门长辈,象征杨家精神的延续),佘太君虽为女性,但以“五世请缨”统称杨门五代忠良共同报国的壮举,突出杨家将“世代忠君”的精神传承。

豫剧五世请缨全场唱词

Q2:豫剧《五世请缨》的唱腔有何特点?如何体现人物性格?
A2:豫剧《五世请缨》的唱腔以豫东调为主,融合豫西调的苍劲,形成“刚柔并济”的风格,佘太君的唱段多用“慢板”和“二八板”,节奏沉稳,拖腔悠长,通过“颤音”和“滑音”表现其历经沧桑的悲壮与决心;杨文广的唱段则以“快二八”和“流水板”为主,节奏明快,吐字铿锵,体现少年英雄的锐气;杨排风的唱段加入“垛板”,唱词短促有力,配合动作表演,凸显其爽利泼辣的性格,不同角色的唱腔设计,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激越的剧种特色,又通过音色、节奏的变化,精准塑造了人物年龄、身份与情感差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