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始终肩负着传承戏曲艺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学院依托深厚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力量,鼓励学生打破单一剧种、行当的界限,组建了多个特色鲜明的“戏曲组合”,这些组合以青年学生为主体,既坚守戏曲传统根脉,又勇于探索创新表达,成为新时代戏曲传承与传播的鲜活力量,这些组合的形成,源于学院“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培养理念,通过“以演促学、以创带教”的模式,让学生在组合实践中深化对戏曲的理解,提升综合艺术素养,同时也为戏曲舞台注入了青春活力。
从成员构成来看,北京戏曲学院的戏曲组合呈现出跨专业、跨年级、跨剧种的鲜明特点,以学院近年来推出的“新韵戏曲组合”为例,其成员涵盖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专业的学生,行当包括生、旦、净、丑等行当,既有本科低年级的新生,也有研究生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形成了梯队合理、优势互补的人才结构,学院通过“项目制”管理,为组合配备专业教师团队,包括国家一级演员、编剧、导演等,指导学生进行剧目创排、舞台呈现和传播推广,这种“名师带徒+团队协作”的培养模式,既保证了艺术质量,又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艺术特色上,北京戏曲学院组合既坚守戏曲“四功五法”的核心传统,又积极探索与当代审美接轨的创新表达,传统剧目方面,组合注重对经典折子戏的精加工,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唱腔、身段基础上,通过舞台调度、灯光音效的优化,让经典剧目焕发新的魅力,京剧《霸王别姬》选段在组合演绎中,通过虞姬舞剑与项羽独白的情感递进,结合多媒体背景的垓下战场意象,强化了悲剧张力,新创剧目方面,组合紧扣时代主题,创作了一批反映青年生活、彰显文化自信的作品,如现代小戏《青春的戏台》,以戏曲学院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素材,将京剧的西皮流水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展现了新时代戏曲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组合还尝试“戏曲+”跨界融合,如与舞蹈学院合作推出《戏舞·承》,用肢体语言诠释戏曲程式,与音乐学院合作创排“戏曲清唱会”,让昆曲的水磨调、京剧的西皮二黄以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形式呈现。
北京戏曲学院组合的艺术实践成果丰硕,不仅在校园内形成了“戏曲热”,更通过多渠道的演出推广,让戏曲走进大众视野,在校内,组合定期举办“青春戏曲专场”,剧目涵盖传统戏、新编戏、折子戏专场等,成为学院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在校外,组合积极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文化周”等活动,年均演出超50场,足迹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在传播层面,组合入驻短视频平台,开设“戏曲小课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戏曲知识,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千万,有效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部分优秀组合还受邀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如2023年赴法国参加“中国戏曲文化周”,用京剧《三岔口》、昆曲《游园惊梦》等剧目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国戏曲的魅力,成为文化传播的“青春使者”。
行当分类 | 主攻剧种 | 代表角色 | 备注 |
---|---|---|---|
旦行 | 京剧 | 杜丽娘(《牡丹亭》) | 研究生,擅长青衣,嗓音甜润 |
生行 | 昆曲 | 柳梦梅(《牡丹亭》) | 本科四年级,小生行当,台风儒雅 |
净行 | 京剧 | 包拯(《铡美案》) | 本科三年级,铜锤花脸,功底扎实 |
丑行 | 评剧 | 《杨三姐告状》中的豆腐匠 | 本科二年级,彩旦,表演活泼 |
北京戏曲学院组合的探索,为戏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它们既是教学成果的“展示窗”,也是传统戏曲的“转化器”,通过青年一代的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学院对组合培养模式的持续深化,这些青年戏曲人必将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推动中国戏曲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FAQs
Q1:北京戏曲学院组合的选拔标准是什么?
A1:北京戏曲学院组合的选拔注重“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三位一体,专业基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唱、念、做、打)和一定的舞台经验;创新能力方面,鼓励学生对传统剧目有个人理解,或具备剧本创作、跨界融合的潜力;团队意识方面,通过即兴表演、小组协作等环节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配合度,选拔过程由学院专业教师、院团专家组成评审组,通过初试(基本功展示)、复试(剧目片段表演)、终试(创意即兴)三个环节综合评定,确保成员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富有创新活力。
Q2:组合如何平衡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A2:组合在传承与创新中遵循“守正创新”原则,传承层面,严格遵循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规范,如京剧的身段、昆曲的唱腔等,确保艺术本体的纯正;创新层面,从题材、形式、传播三方面突破:题材上,既改编经典历史故事,也挖掘当代青年生活题材;形式上,融入现代音乐、舞蹈、多媒体等技术,但始终以戏曲为核心语言;传播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戏曲知识,在传统剧目《天女散花》中,保留绸舞的经典程式,同时加入光影特效,增强视觉冲击力,让传统“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