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演员崔玉荣的从艺经历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豫剧演员崔玉荣是中国当代豫剧界备受瞩目的常派优秀传人,她以扎实的唱功、饱满的情感和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塑造,在舞台上留下了众多经典瞬间,为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崔玉荣,自幼便浸润在戏曲艺术的氛围中,受家庭熏陶,她对豫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年少时并未直接走上专业戏曲道路,但这份热爱始终埋藏心底,直到成年后,她毅然选择追随内心,正式拜入常派名家门下,开启了自己的专业戏曲生涯。

豫剧演员崔玉荣

在艺术学习的道路上,崔玉荣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悟性,她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每日坚持基本功训练,从唱腔的发声、吐字到身段的台步、水袖,无不反复打磨,常派艺术以“刚健明亮、大气磅礴、深邃细腻”著称,崔玉荣在继承常派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表演特质,逐渐形成了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她的唱腔高亢激越时如裂帛穿云,婉转低回时似溪水潺潺,尤其擅长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传递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在表演上,她注重“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无论是大家闺秀的端庄温婉,还是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都能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让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跌宕与情感的共鸣。

崔玉荣的代表作品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展现了她在不同题材领域的驾驭能力,在传统戏《花木兰》中,她饰演的花木兰既有替父从军的忠孝大义,也有女儿家的细腻柔情,尤其是在“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经典唱段中,她以醇厚嘹亮的嗓音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将花木兰的倔强与觉醒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许多观众心中的“经典花木兰”,在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中,她突破传统程式,以更富张力的表演展现了穆桂英从桀骜不驯到挂帅出征的成长弧光,尤其是“捧印”一折,通过眼神、身段与唱腔的完美配合,将穆桂英的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推向高潮,而在现代戏《朝阳沟》中,她饰演的银环贴近生活、真实自然,用质朴的表演展现了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青春故事,让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除了舞台表演,崔玉荣还积极投身于豫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工作,她深知戏曲艺术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因此长期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与艺术心得倾囊相授,她鼓励年轻演员在学习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既要守住豫剧的“根”与“魂”,也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她还积极参与各类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讲座、展演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豫剧、爱上豫剧,为豫剧艺术的普及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努力不仅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并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成为豫剧界的中流砥柱。

豫剧演员崔玉荣

崔玉荣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更体现在她对豫剧艺术那份深沉的热爱与坚守,在戏曲艺术面临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她始终不忘初心,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角色,以匠人之心打磨每一场演出,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传统戏曲并非“老古董”,只要用心传承、创新表达,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豫剧是咱河南人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有责任把它传承好、发扬好。”这份责任与担当,正是崔玉荣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以下是崔玉荣主要艺术成就一览表:

年份 奖项名称/荣誉 获奖作品/角色 备注
1998年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花木兰》 豫剧界最年轻获奖者之一
2005年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 《穆桂英挂帅》 凭借创新演绎获奖
2010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豫剧 获得官方认证
2015年 “豫剧十大名旦”称号 综合艺术成就 行业权威评选
2020年 全国戏曲汇演优秀表演奖 《朝阳沟》 现代戏领域突破

相关问答FAQs

豫剧演员崔玉荣

Q1:崔玉荣的唱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崔玉荣的唱腔以常派为基础,融合了个人嗓音特点,形成了“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风格,其独特之处在于:一是音域宽广,高音区清亮激越,如《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享清闲”,低音区浑厚沉稳,情感表达层次丰富;二是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尤其注重河南方言的韵味,使唱腔更具地方特色;三是善于运用“气口”技巧,通过气息的控制实现声音的强弱变化,如在表现人物悲愤时用“擞音”增强感染力,表现喜悦时用“滑音”增添灵动性,使唱腔既符合戏曲程式,又能精准传递人物内心情感。

Q2:崔玉荣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在豫剧表演中的关系?
A2:崔玉荣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延伸,二者并非对立,在传统传承上,她严格遵循常派“吐字归音、行腔润腔”的基本规范,反复研习经典剧目中的“老腔老调”,确保艺术本体的纯粹性;在创新实践中,她结合现代审美对人物塑造、舞台呈现进行适度调整,如在《穆桂英挂帅》中融入现代舞蹈元素丰富身段,在音乐伴奏中增加交响乐层次增强听觉效果,但始终以“不破坏豫剧韵味”为前提,她强调“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让传统艺术更好地与当代观众对话”,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使她的表演既有传统的厚重感,又不失时代的鲜活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