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作为河南卫视的一档品牌戏曲栏目,自1994年开播以来,已走过近三十载春秋,成为中国电视戏曲领域的一棵常青树,栏目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戏曲艺术魅力”为宗旨,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设计,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戏曲与观众的重要桥梁。
栏目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多元化的节目形式,早期以“擂台赛”为核心,通过选手比拼、名家点评的方式,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也挖掘出了一批优秀的戏曲新秀,随着时代发展,《梨园春》不断融合创新,增设了“名家名段”“戏歌新唱”“戏曲电影展播”等板块,既有传统剧目的经典再现,也有跨界融合的全新尝试,将豫剧与流行音乐结合,推出戏歌版本《黄河故事》,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味,又贴近年轻观众的审美;邀请影视演员、歌手参与戏曲表演,打破艺术门类的壁垒,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在剧目选择上,《梨园春》兼顾经典与新编,涵盖了豫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多个剧种,展现了中华戏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无论是豫剧《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铿锵有力,还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的婉转缠绵,都在栏目中得到了精彩的呈现,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戏曲,栏目还增设了“戏曲知识小课堂”环节,介绍剧种历史、行当分类、唱腔特点等专业知识,降低了戏曲的欣赏门槛。
《梨园春》还注重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栏目长期与戏曲院团、艺术院校合作,为老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让他们收徒传艺;通过“少儿戏曲擂台赛”“校园戏曲行”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让戏曲艺术从娃娃抓起,在舞台呈现上,栏目不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戏曲场景,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双重享受,在演绎《穆桂英挂帅》时,通过虚拟场景再现了“天门阵”的宏大场面,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梨园春》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通过海外传播平台,让中国戏曲走向世界,栏目组曾多次赴海外演出,在华人社区和外国友人中掀起“戏曲热”,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金色名片”,栏目还积极拥抱新媒体,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发布戏曲片段、幕后花絮等内容,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实现了“电视+网络”的双轮驱动。
三十多年来,《梨园春》始终坚守初心,以戏曲为根,以创新为翼,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它不仅是一档电视栏目,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几代人的戏曲记忆,也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剧种 | 代表作品 | 艺术特色 |
---|---|---|
豫剧 | 《花木兰》 | 唱腔高亢激越,表演刚健明快 |
越剧 | 《梁祝》 | 唱腔婉转柔美,表演细腻抒情 |
京剧 | 《贵妃醉酒》 | 唱腔雍容华贵,表演程式严谨 |
黄梅戏 | 《天仙配》 | 唱腔质朴清新,表演生活气息浓 |
FAQs
问:《梨园春》为何能长期保持高人气?
答:《梨园春》的高人气源于多方面因素:一是内容创新,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和科技手段,增强观赏性;二是互动性强,通过擂台赛、观众投票等方式,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三是文化根基深厚,栏目始终坚守戏曲文化传承的使命,内容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四是传播渠道多元,从传统电视到新媒体平台,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
问:《梨园春》如何推动戏曲艺术的年轻化?
答:《梨园春》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戏曲年轻化:一是推出“少儿戏曲”“校园戏曲”等板块,培养青少年兴趣;二是跨界融合,邀请年轻艺人参与戏曲表演,创作戏歌、戏曲短视频等,贴近年轻审美;三是利用新媒体传播,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戏曲片段、幕后故事,用年轻化的语言和形式解读戏曲;四是注重创新表达,在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等方面融入现代审美,让传统戏曲更具时尚感,吸引年轻观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