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戏曲剧团作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承担着传承地方戏曲艺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能,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生态的变迁,传统运营模式下的县级剧团逐渐暴露出体制机制僵化、人才队伍断层、演出市场萎缩、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改革成为破解生存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地以“激活内生动力、提升服务效能”为核心,积极探索县级戏曲剧团改革路径,推动其从“输血式”生存向“造血式”发展转型,让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改革背景与现实困境
县级戏曲剧团多成立于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依赖财政全额拨款,以“完成公益性演出任务”为主要目标,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市场经济环境下,其弊端日益凸显:一是体制机制僵化,事业单位编制固化,缺乏自主经营权和灵活用人机制,“大锅饭”现象导致创作演出积极性不高;二是人才队伍老化,青年演员招不进、留不住,老演员技艺传承断层,编剧、导演、舞美等复合型人才稀缺;三是演出市场萎缩,传统剧目与现代审美脱节,下乡演出场次减少,城市市场开拓不足,剧团“等靠要”思想严重;四是传承创新乏力,对传统剧目的保护停留在简单复排,缺乏对地方戏曲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难以吸引年轻观众,这些问题交织叠加,导致许多县级剧团陷入“演出少—收入低—人才流失—演出更少”的恶性循环,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弱化。
改革路径与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困境,各地结合实际,从体制机制、人才建设、市场拓展、传承创新等多维度推进改革,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公益+市场”双轮驱动
改革的核心是打破“事业单位依赖症”,建立“公益属性与市场活力相统一”的新型运营机制,保留事业单位建制,明确公益服务职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补贴等方式保障基本演出需求,确保“文化惠民”底线;推动“事企分开”,成立独立核算的演艺公司或市场主体,赋予剧目创作、演出经营、人员调配等自主权,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径,某县戏曲剧团在保留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基础上,注册成立“XX县演艺有限公司”,公司承接商业演出、文旅活动、企业宣传等业务,收入按比例反哺剧团,实现“事业养人、企业养事”的良性循环,推行全员聘用制和绩效考核制,打破编制身份限制,将演出场次、观众满意度、市场收入等指标纳入考核,激发演职人员积极性。
(二)人才队伍建设:破解“青黄不接”难题
人才是剧团发展的根本,改革中,各地着力构建“引、育、留、用”一体化人才体系,在“引”的环节,降低招聘门槛,面向艺术院校和社会公开招聘青年演员,提供安家补贴、住房保障等吸引政策;在“育”的环节,建立“名师带徒”制度,由老演员传授经典剧目和表演技艺,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戏曲表演专业班,定向培养后备人才;在“留”的环节,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实行“基本工资+演出提成+创作奖励”的多元薪酬结构,设立青年演员成长通道,通过主演重要角色、推荐参加行业比赛等方式提升职业认同感;在“用”的环节,打破论资排辈,让青年演员挑大梁,鼓励其参与剧目创作和舞台实践,加速成长,多地县级剧团青年演员占比已从改革前的不足20%提升至40%以上,平均年龄降低10岁,人才断层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演出市场拓展:从“送戏下乡”到“文旅融合”
改革推动县级剧团跳出“单一下乡演出”的固有模式,拓展多元演出场景,深耕基层市场,结合乡村振兴、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戏曲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创新“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根据群众需求定制演出剧目;拥抱文旅融合,与景区、度假区合作推出“戏曲+旅游”项目,开发沉浸式戏曲体验、戏曲主题民宿等文旅产品,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旅消费场景,某县剧团依托本地古镇景区,推出《古镇梨园》实景演出,将地方戏曲与民俗文化、非遗展示相结合,年演出超200场,带动景区旅游收入增长30%,积极拓展线上市场,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戏曲片段、幕后故事,吸引年轻观众,“云端剧场”成为线下演出的有效补充。
(四)传承创新并举:让老剧种焕发新活力
传承不等于守旧,创新不能离本,改革中,县级剧团坚持“保护传统、创新表达”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建立数字化剧目库,利用VR、AR技术录制经典剧目,实现“活态保护”;创排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剧目,将地方戏曲元素与现代审美、时代主题相结合,某县剧团创排的乡村振兴主题戏曲《山乡新韵》,以本地真实故事为原型,融入方言俚语、民间歌舞,演出后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获省级戏剧节大奖,推动戏曲跨界融合,与流行音乐、动漫、游戏等合作,开发戏曲文创产品(如戏曲主题盲盒、表情包),让地方戏曲以更时尚、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改革成效与未来展望
经过多年实践,县级戏曲剧团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剧团运营活力增强,年均演出场次较改革前增长150%以上;人才队伍结构优化,青年演员成为创作演出主力,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剧目;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市场化收入占比从不足10%提升至40%左右,部分优质剧团实现“以戏养戏”;群众文化获得感提升,基层戏曲演出覆盖面扩大,年轻观众占比显著提高,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展望未来,县级戏曲剧团改革仍需持续深化: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向偏远地区、剧种特色鲜明的剧团倾斜;二是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戏曲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场景;三是加强数字化建设,打造“互联网+戏曲”传播矩阵,扩大地方戏曲影响力;四是强化品牌意识,支持县级剧团打造“一院一特色、一剧一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县级戏曲剧团才能真正成为传承地方文脉、满足群众需求、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让古老戏曲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县级戏曲剧团改革中,如何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
解答:平衡公益与市场需明确“双轮驱动”定位,公益属性方面,保留事业单位编制,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性演出(如下乡、进校园、社区服务),确保基层群众文化权益,这部分演出由财政给予基本保障;市场属性方面,通过成立演艺公司、拓展商业演出(如文旅合作、企业定制、景区驻场)、开发文创产品等实现市场化运营,收入按比例反哺剧团,建立公益演出与市场演出的联动机制,例如将市场演出收益的10%-15%用于补贴公益性演出,形成“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良性循环,确保剧团在履行公益职能的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问题2:年轻人才短缺是县级剧团普遍问题,改革中有哪些针对性措施?
解答:针对年轻人才短缺,改革中可采取“引、育、留、用”四措并举:“引”即拓宽招聘渠道,面向艺术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公开招聘,提供安家补贴、住房保障、职称倾斜等政策吸引青年人才;“育”即建立“名师带徒”制度,由老演员传授技艺,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戏曲专业班,定向培养后备人才;“留”即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实行“基本工资+演出提成+创作奖励”的多元薪酬结构,设立青年演员成长基金,支持其参加培训、比赛;“用”即打破论资排辈,让青年演员担任主角、参与创作,通过实践加速成长,可探索“柔性引才”机制,邀请知名编剧、导演、舞美专家担任艺术顾问,提升剧团创作水平,为青年人才提供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