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襄樊市豫剧团,豫剧如何在鄂北扎根传承?

襄樊市豫剧团作为湖北省内颇具影响力的地方戏曲艺术团体,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豫剧艺术、弘扬地域文化的使命,剧团扎根于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襄阳古城,在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兼具豫剧高亢激昂与鄂婉约柔韧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服务地方群众的重要文化载体。

襄樊市豫剧团

历史沿革:从民间戏班到专业院团的蜕变

襄樊市豫剧团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豫剧演出团体,1956年,在襄樊市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分散于城乡的多个豫剧戏班完成整合,正式成立“襄樊市豫剧团”,初期以演出《秦香莲》《穆桂英挂帅》等传统豫剧剧目为主,活跃于襄阳及周边地区的庙会、茶园,深受群众喜爱,这一时期的演员多为民间艺人,表演风格质朴粗犷,虽未经系统训练,但凭借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扎实的舞台功底,积累了稳定的观众群体。

进入20世纪70年代,剧团迎来首次专业化转型,随着全国现代戏创作的兴起,襄樊市豫剧团开始尝试编排反映本土生活的现代剧目,如《山乡风云》《映山红红满山》等,以农村改革、基层党建为主题,将襄阳方言、民间音乐融入表演,参加湖北省戏剧汇演并多次获奖,奠定了剧团在地方戏曲领域的地位,改革开放后,剧团迎来艺术创新的黄金时期,邀请河南豫剧院名家驻团指导,规范演员的唱腔、身段;主动吸收襄阳花鼓戏、汉剧等地方剧种的艺术元素,在剧目创作、音乐伴奏、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2005年,剧团创排的历史剧《诸葛亮智取襄阳》以三国襄阳为背景,将豫剧的武戏功底与襄阳古城的地域文化相结合,获评“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标志着“襄派豫剧”风格的初步形成。

进入新时代,襄樊市豫剧团进一步明确“立足襄阳、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发展定位,2010年以来,剧团启动“戏曲惠民工程”,年均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超200场,惠及观众30余万人次;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创排《襄阳古韵》《汉江传奇》等实景剧目,将戏曲表演与襄阳古城墙、汉江风光等文旅资源结合,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2018年,剧团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艺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艺术特色:中原豪迈与荆楚柔韧的交响

襄樊市豫剧团的艺术风格,是豫剧在中原文化发源地之外成功“本土化”的典范,在唱腔设计上,剧团以豫剧“常派”(常香玉)的刚健明亮和“陈派”(陈素真)的委婉细腻为基础,融入襄阳方言的声调特点,形成“刚柔并济、韵味独特”的“襄派”唱腔,在传统剧目《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激越的核心旋律,又通过襄阳方言的“儿化音”和语调起伏,展现出木兰作为北方女子的豪迈与荆楚女儿的细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表演艺术方面,剧团在继承豫剧“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襄阳民间舞蹈和武术元素,武戏中融入“襄阳马术”的套路,演员通过模拟骑马、射箭等动作,展现三国时期襄阳“铁打襄阳”的军事文化;文戏则借鉴襄阳花鼓戏的“扇子功”“手绢功”,在表现闺阁少女或市井小人物时,增添灵动俏皮的生活气息,如在《孟浩然新传》中,饰演孟浩然的演员通过结合“襄阳大头娃娃舞”的步法,将诗人的潇洒气质与民间舞蹈的诙谐幽默融为一体,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音乐伴奏是剧团艺术特色的另一大亮点,在传统豫剧板式(如【二八板】【慢板】)的基础上,加入襄阳民间乐器“嗡子”(一种双簧管乐器)和“竹筒琴”,使配乐更具地方辨识度,现代戏《汉江儿女》中,以汉江号子为素材创作的主题曲,通过“嗡子”苍凉的音色与豫剧板胡的激昂交织,既展现了汉江两岸人民的奋斗精神,又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氛围。

代表剧目:从传统经典到时代新声

襄樊市豫剧团的剧目库中,既有传承百年的豫剧经典,也有反映时代新风的原创佳作,共同构成了“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剧目体系。

襄樊市豫剧团

传统剧目是剧团的立身之本。《秦香莲》《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经典经过剧团的重新编排,在保留核心剧情和经典唱段的基础上,优化舞台美术和服装道具,融入襄阳文化元素,成为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七品芝麻官》中,唐成骑驴上任的场景,背景设计融入襄阳古城墙和护城河元素,既保留了豫剧喜剧的夸张风格,又让观众感受到“襄阳古城”的地域特色。

原创剧目则是剧团艺术创新的集中体现,2005年创排的《诸葛亮智取襄阳》,以三国时期“诸葛亮智取襄阳”的历史传说为蓝本,通过“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经典桥段,展现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剧中,诸葛亮唱段的设计融合了襄阳方言的沉稳与豫剧的激昂,舞台背景采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呈现襄阳古城的地理风貌,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2018年推出的现代戏《汉江儿女》,以南水北调工程为背景,讲述襄阳人民为保护汉江水质作出的牺牲与奉献,剧中“汉江谣”唱段以襄阳民歌为素材,通过朴实无华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获评“湖北省现实题材优秀剧目”。

近年来,剧团还致力于“青春版”剧目的创排,如《校园版花木兰》《青春穆桂英》等,将传统故事与校园生活结合,通过年轻化的语言和现代化的舞台呈现,吸引青少年观众走进剧场,推动豫剧艺术的代际传承。

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与艺术传承

人才是戏曲艺术传承的核心,襄樊市豫剧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构建了“名师带徒+院校培养+实践锻炼”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名师带徒”方面,剧团聘请河南豫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担任艺术顾问,同时选拔团内优秀演员担任青年演员的指导老师,通过“一对一”的言传身教,传承豫剧表演精髓,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红丽曾驻团授课,指导青年演员在《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剧目中的唱腔和表演,提升了剧团的整体艺术水平。

在“院校培养”方面,剧团与河南豫剧院、湖北省艺术学院等院校建立合作,定向输送青年演员进修学习,与襄阳本地中小学合作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兴趣班、举办戏曲夏令营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为剧团储备后备人才,剧团已形成以国家一级演员为引领、二级演员为中坚、青年演员为梯队的合理人才结构,其中青年演员李娜、张明等人在“中国豫剧青年演员大赛”“湖北戏剧牡丹奖”评选中屡获殊荣,成为剧团新生代的代表。

剧团还注重演职人员的实践锻炼,通过“以戏带人”的方式,让青年演员在重要剧目中担任主角,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艺,在《孟浩然新传》中,青年演员赵雪首次担纲女主角,通过多次舞台磨砺,逐渐形成了细腻自然的表演风格,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襄樊市豫剧团

社会影响:文化惠民与城市名片

作为襄阳市重要的文化单位,襄樊市豫剧团始终秉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宗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年来,剧团坚持“送戏下乡”,深入偏远乡镇、社区、军营,为基层群众送上精彩的戏曲演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举办“戏曲知识讲座”“戏曲体验日”等活动,普及戏曲文化知识,据统计,剧团年均惠民演出超200场,覆盖襄阳及周边10余个市县,惠及观众超30万人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襄阳市文明单位”。

剧团也成为展示襄阳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诸葛亮智取襄阳》《襄阳古韵》等剧目多次赴北京、上海、河南等地演出,参加“中国艺术节”“中部六省戏曲展演”等重大活动,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襄阳的文化底蕴和豫剧的艺术魅力,2019年,剧团受邀赴台湾地区开展“襄阳文化周”演出,《花木兰》《秦香莲》等剧目引发热烈反响,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剧团还积极推动戏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襄阳古城墙、古隆中景区等地开展常态化演出,将戏曲表演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感受襄阳的历史文化,实现了“文化+旅游”的双赢。

表格:襄樊市豫剧团发展历程与代表剧目

时间阶段 主要事件 重要成就
1956-1969年 正式成立襄樊市豫剧团,整合民间戏班 演出《秦香莲》《七品芝麻官》等传统剧目,成为襄阳地区豫剧演出主力
1970-1989年 创排现代戏《山乡风云》《映山红红满山》 获湖北省戏剧汇演“优秀创作奖”“演出奖”,确立现代戏创作方向
1990-2010年 融合襄阳花鼓戏元素,创排《诸葛亮智取襄阳》《孟浩然新传》 形成“襄派豫剧”风格,获“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传承单位”称号
2011年至今 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打造文旅剧目《襄阳古韵》系列 年均演出超200场,获“全国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
剧目名称 类型 创作时间 艺术特色/社会影响
《花木兰》 传统改编剧 1978年 融入襄阳方言,唱腔创新,成为剧团“开门红”剧目,城乡巡演超千场
《诸葛亮智取襄阳》 历史剧 2005年 以三国襄阳为背景,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成为襄阳文旅标志性剧目
《汉江儿女》 现代戏 2018年 反映新时代襄阳建设,入选“湖北省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青年演员担纲主演
《孟浩然新传》 新编古装剧 2020年 融合襄阳民歌与豫剧唱腔,获“中国豫剧节”优秀剧目奖,高校巡演反响热烈

相关问答FAQs

问:襄樊市豫剧团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平衡豫剧传统与襄阳本土文化的融合?
答:剧团在融合中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严格遵循豫剧“唱、念、做、打”的基本规范,保留豫剧高亢激昂的核心特质;从襄阳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题材选择上聚焦襄阳历史名人(如诸葛亮、孟浩然)、民俗风情(如襄阳庙会、汉江文化),在音乐设计上吸收襄阳花鼓戏的旋律、汉江号子的节奏,在表演中融入襄阳民间舞蹈动作(如“襄阳大头舞”的身段),诸葛亮智取襄阳》在保留豫剧武戏程式的同时,加入襄阳古城墙、汉江等舞台元素,使剧目既有豫剧的磅礴气势,又充满襄阳地域辨识度,实现传统剧种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统一。

问:面对年轻观众减少的困境,襄樊市豫剧团采取了哪些措施吸引年轻群体? 形式、传播三方面发力:一是创新剧目内容,创排青春版《花木兰》《校园版穆桂英》,将传统故事与校园生活结合,贴近青少年认知;二是丰富舞台形式,在传统戏曲中加入现代灯光、多媒体技术,如《襄阳古韵》系列剧目通过LED屏动态呈现襄阳古城变迁,增强视觉冲击力;三是拓展传播渠道,开设“豫剧小课堂”进校园,与学生互动教学;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豫剧小知识”“经典唱段片段”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与高校合作成立“豫剧研习社”,培养青年戏曲爱好者,逐步实现年轻观众群体的“破圈”传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