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演员收徒,传统戏曲传承路在何方?

京剧名家李胜素收徒仪式在长安大戏院举行,1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演员齐聚一堂,向这位梅派传人行拜师礼,台上香案陈列,师徒依次敬香、行礼,李胜素将一套《贵妃醉酒》曲谱郑重交到徒弟手中,台下观众掌声雷动,这场仪式不仅是一次艺术传承的交接,更折射出戏曲界“收徒传艺”在当下的新气象——从传统的“口传心授”到结合现代教育体系的“立体传承”,从院团内部的“定向培养”到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广纳贤才”,戏曲演员收徒正以更开放、更规范的姿态,为传统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戏曲演员收徒新闻

传承之困与收徒之热:戏曲传承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戏曲传承难”成为行业热议话题,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数据,全国戏曲剧种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0余种减少至目前的200余种,部分小剧种面临“人走艺绝”的困境,戏曲院校毕业生虽逐年增多,但能真正挑起大梁的青年演员仍显不足。“科班教育教的是‘规矩’,但舞台上的‘神韵’需要老一辈手把手打磨。”京剧程派名家刘桂娟曾如此感叹,在此背景下,戏曲演员收徒的意义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艺术精神、文化基因的延续。

李胜素的收徒并非个例,近两年,豫剧小皇后豫剧团的王红丽、越剧演员陈丽君、昆曲演员柯军等名家纷纷公开收徒,甚至出现了“跨流派”“跨剧种”收徒的新现象,京剧演员王蓉蓉跨界收昆曲演员为徒,探索不同剧种间的艺术融合;豫剧演员小香玉则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弟子,要求“热爱比天赋更重要”,这些变化打破了传统收徒“一对一”“封闭式”的局限,让传承渠道更加多元。

从“拜师礼”到“传帮带”:收徒仪式背后的传承密码

戏曲收徒的核心是“仪式感”与“责任感”,在李胜素的拜师仪式上,除了传统的上香、叩拜环节,还增加了“师训”环节——她要求徒弟们“先学做人,再学演戏”,并承诺“三年不对外演出,专心打磨基本功”,这种“严师出高徒”的理念,正是传统师徒制的精髓。

与传统收徒不同,当下的戏曲收徒更注重“体系化培养”,以中国戏曲学院的“名家工作室”为例,名家不仅亲自授课,还会为徒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前半年夯实唱念做打基本功,中期参与经典剧目复排,后期则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徒弟在舞台实践中积累经验,京剧青年演员张火丁的弟子李宏图就曾表示:“张老师要求我们每学一个剧目,必须跟着她抠100遍身段、50唱腔,这种‘打磨式’教学,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科技手段也为传承提供了新可能,有的名家通过直播收徒,让偏远地区的青年演员也能参与学习;有的利用3D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术家的身段细节,建立“数字档案”,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面对面”“手把手”的“传帮带”仍是核心——正如豫剧大师常香玉所说:“戏是‘演’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徒弟得在老师身边‘泡’出来。”

戏曲演员收徒新闻

名家收徒的“双向奔赴”:从“选徒”到“育才”

戏曲收徒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师徒双方的“双向奔赴”,对于名家而言,收徒是“寻根”——寻找能延续自己艺术风格的“接班人”;对于徒弟来说,拜师是“求道”——在名家的指导下突破技艺瓶颈,领悟艺术真谛。

在李胜素的徒弟中,既有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科班生”,也有来自地方院团的“台柱子”,甚至有从事金融行业却半路出家的爱好者,她坦言:“选徒不看名气,看‘心性’——有没有对戏曲的敬畏心,能不能吃得了苦。”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态度,让更多有志青年获得了机会。

而徒弟们的“感恩”与“担当”,也让传承有了温度,去年,昆曲演员柯军收徒时,已年过六旬的他对着12名年轻弟子深深鞠躬:“你们拜我为师,不是因为我有名,而是因为你们爱昆曲,未来的路,我们一起走。”这一幕让现场许多人动容。

收徒背后的挑战:如何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尽管戏曲收徒热度渐高,但仍面临不少挑战,部分老艺术家固守“门户之见”,不愿将绝活外传;青年演员在快速商业化的环境中,难以静下心“坐冷板凳”,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创新表达”,也成为新课题。

对此,戏曲界已开始探索,上海京剧院推出“青年演员培养计划”,由名家与青年演员签订“传承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河南豫剧院则通过“名家收徒+剧目孵化”模式,让徒弟在学艺期间直接参与新创剧目的排演,在实践中理解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正如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所说:“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艺术在当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戏曲演员收徒新闻

让戏曲传承“活”在当下

从长安大戏院的拜师礼到乡村戏台的“师徒对唱”,戏曲演员收徒的每一次“亮相”,都是对传统艺术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坚定展望,当年轻一代接过师辈的衣钵,当“老戏骨”遇上“新苗子”,戏曲艺术这棵大树必将根深叶茂,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演员收徒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A:戏曲演员收徒通常需满足几个核心条件:一是收徒者需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和行业影响力,一般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戏曲名家或院团骨干;二是徒弟需具备一定的戏曲基础,如通过专业院校学习或舞台实践,且对戏曲艺术有强烈热爱和敬畏心;三是部分收徒会通过“试学”“考核”等环节,评估徒弟的潜力和匹配度,传统师徒制中讲究“缘分”,即艺术理念、性格特质的契合,这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Q2:传统戏曲收徒的“拜师礼”有哪些讲究?
A:传统戏曲拜师礼仪式感极强,通常包含以下环节:①设香案:摆放师祖牌位(如京剧供“喜神”)、香炉、供品等;②行拜师礼:徒弟依次向师父、师母(若有)叩拜,呈拜师帖、敬茶;③赠礼:师父回赠“信物”,如戏服、道具、曲谱或手写“师训”;④宣读门规:明确师徒权利义务,如“三年学徒、五年效力”的传统契约(现代已简化);⑤宴请:邀请同行、亲友见证,象征正式“入师门”,不同剧种略有差异,但核心是体现“尊师重道”的文化内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