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泗洪的地方戏曲究竟有何独特魅力,如何传承发展至今?

泗洪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洪泽湖西岸,苏皖两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多元交融的文化形态,地方戏曲便是其中的瑰宝,作为淮河流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泗洪地方戏曲既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又兼具江南水乡的灵动婉约,历经数百年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成为当地民众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泗洪的地方戏曲

泗洪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及艺术特色

泗洪的地方戏曲以“接地气、抒真情”为鲜明特质,剧种虽不多,但各具韵味,其中以泗州戏、淮海戏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秧歌戏、花鼓戏等民间小戏形式,共同构成了泗洪戏曲的多样图景。

(一)泗州戏:拉魂腔里的乡土深情

泗州戏是泗洪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与山东柳琴戏、安徽泗州戏同源,被称为“拉魂腔”,因唱腔高亢激越、婉转缠绵,令人“闻其声如醉魂”而得名,其起源于清中叶,最初是农民在田间地头“打地摊”演唱的民间艺术,后逐渐吸收当地秧歌、花鼓等元素,形成了“腔多词少、口语化演唱”的独特风格。

泗州戏的音乐以[四平调]、[慢板]、[快板]为核心板式,伴奏乐器以柳叶琴(俗称“土琵琶”)为主,辅以笙、笛、梆子等,柳叶琴清脆明亮,与演员高亢的唱腔相得益彰,极具穿透力,表演上,泗州戏讲究“扭、跳、翻、舞”,动作生活化、夸张化,如《樊梨花点兵》中“跑马”、《打金枝》中“醉酒”等片段,将民间舞蹈与戏曲程式巧妙融合,生动活泼,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皮秀英四告》《王二姐思夫》《穆桂英挂帅》等,皮秀英四告》以泗洪方言演绎,台词诙谐幽默,贴近百姓生活,至今仍是舞台经典。

(二)淮海戏:淮调里的质朴民风

淮海戏是流行于苏北宿迁、连云港、淮安一带的地方剧种,泗洪作为其核心传播区域之一,保留了淮海戏最原生态的艺术风貌,与泗州戏的“高亢”不同,淮海戏唱腔更显质朴细腻,以[淮调]、[旱工调]、[蓝桥调]为主,旋律舒缓如淮水流淌,充满乡土气息。

淮海戏的伴奏以板胡为主,辅以二胡、唢呐等,板胡的苍凉与唱腔的质朴相呼应,尤其擅长表现悲欢离合的市井生活,表演上,淮海戏注重“以情带戏”,如《三看御妹》中“看嫁妆”“看情书”等情节,通过细腻的眼神、动作传递人物内心,贴近普通百姓的情感体验,剧目多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如《小女婿》《借驴》《骂鸡》等,借驴》以泗洪农村“借驴”为背景,用方言俚语演绎邻里趣事,充满生活情趣,深受群众喜爱。

泗洪的地方戏曲

(三)民间小戏:秧歌与花鼓的鲜活生命力

除泗州戏、淮海戏外,泗洪还流传着秧歌戏、花鼓戏等民间小戏,这些小戏规模小、题材活,是乡村节庆、庙会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秧歌戏多在春节、元宵节演出,演员身着彩衣,边唱边舞,配以锣鼓、唢呐,曲目如《大扑缸》《小放牛》,以简单叙事、载歌载舞为主,充满喜庆氛围;花鼓戏则源于渔民生活,表演者手持花鼓,边敲边唱,唱腔自由奔放,如《打渔杀家》《洪湖赤卫队》(改编本),既展现渔民劳作的艰辛,也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洪泽湖文化的生动写照。

泗洪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泗洪地方戏曲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年轻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等挑战,近年来,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通过“非遗保护+文旅融合”的方式,推动戏曲活态传承。

建立非遗传承体系:泗州戏、淮海戏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泗洪县戏曲传习所”,聘请老艺人收徒传艺,目前已培养青年演员30余人;创新传播形式:将戏曲元素融入文旅活动,如在洪泽湖湿地旅游节、泗洪螃蟹节中安排戏曲演出,打造“戏曲进景区”特色项目;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泗洪戏曲小课堂”,通过年轻演员演绎经典片段、解读戏曲知识,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泗洪还重视戏曲教育普及,在中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编写地方戏曲教材,让学生学唱泗州戏、淮海戏经典唱段,让戏曲文化从青少年扎根。

泗洪地方戏曲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泗洪地方戏曲是淮河流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与审美情趣,从内容上看,剧目多反映农耕文明、渔猎生活、民间伦理,如《王二姐思夫》中对爱情的忠贞,《借驴》中对邻里互助的赞美,传递着朴素的价值观;从艺术上看,其方言唱腔、即兴表演、生活化动作,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力;从社会功能上看,戏曲曾是乡村重要的“社交媒介”,庙会看戏、节庆唱戏,成为民众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泗洪的地方戏曲

泗洪地方戏曲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成为地方文旅的“金名片”,在泗洪县文化馆,定期举办“戏曲文化节”;在乡村大舞台,农民剧团自编自演反映新时代生活的剧目,如《洪泽湖新曲》《蟹乡情》,让古老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生。

相关问答FAQs

Q1:泗洪泗州戏与安徽、山东的泗州戏有何异同?
A:泗州戏起源于苏皖鲁交界地区,三地泗州戏同源但各有发展,相同点在于核心唱腔“拉魂腔”的旋律特点及柳叶琴伴奏;不同点在于语言风格——泗洪泗州戏以苏北方言为基础,唱腔更偏刚劲质朴;安徽泗州戏融入皖北语音,婉转中带柔美;山东柳琴戏则受鲁南文化影响,动作更夸张,节奏更明快,剧目内容也各有侧重,泗洪泗州戏更贴近洪泽湖渔民生活,如《渔歌嘹亮》。

Q2:普通人如何参与泗洪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A: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一是“看戏”,走进剧场或乡村大舞台观看演出,感受戏曲魅力;二是“学戏”,参加社区或学校开设的戏曲培训班,学唱经典唱段;三是“传戏”,通过短视频、朋友圈分享戏曲内容,吸引身边人关注;四是“助戏”,购买戏曲文创产品,或为民间剧团提供志愿服务,支持基层演出,每个人的一小步,都能为戏曲传承注入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