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竞答作为普及戏曲文化、激发大众兴趣的重要形式,其题目设计需兼顾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通过多样化的题型和内容,既能帮助参与者了解戏曲的基本常识,也能引导他们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以下从题目类型、设计原则、示例题目及组织建议等方面展开,为戏曲竞答活动提供参考。
戏曲竞答题目的常见类型 可根据考察重点分为五大类,每类下设细分方向,覆盖戏曲的多个维度。
常识类:基础知识的考察 聚焦戏曲的核心元素,包括剧种、行当、术语、经典剧目等,旨在夯实参与者的戏曲知识储备。
- 剧种知识:如“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指的是哪个剧种?”(答案:昆曲);“豫剧主要流行于我国哪个省份?”(答案:河南)。
- 行当分类:如“戏曲中的‘生旦净丑’对应哪种角色类型?”(答案:性别、性格、年龄等特征);“京剧中的‘花旦’通常扮演什么样的女性角色?”(答案:活泼开朗的年轻女性)。
- 经典剧目:如《霸王别姬》的主角是谁?(答案:项羽、虞姬);《牡丹亭》讲述了什么故事?(答案: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视听类:感官体验的融合
通过音频、视频片段考察参与者的辨识能力,增强竞答的沉浸感。
- 听声辨剧种: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让参与者说出剧种;播放京剧《铡美案》中包拯的唱段,判断行当(净角)。
- 观片辨剧目/人物:播放昆曲《牡丹亭·游园》片段,识别剧目;播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片段,指出角色名称。
- 脸谱辨识:展示红色脸谱图片,问“这通常代表什么性格的角色?”(答案:忠义耿直,如关羽);展示白色脸谱,问“其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奸诈多疑,如曹操)。
联想类:文化内涵的延伸
结合典故、历史、文学等内容,引导参与者从多角度理解戏曲的文化背景。
- 典故溯源:“‘步步生莲’的典故与中国戏曲中哪个行当的表演动作相关?”(答案:旦角的“圆场”步,体现轻盈美感)。
- 历史关联:“京剧形成于哪个朝代?”(答案: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对哪个剧种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答案:京剧)。
- 文学改编:“《西厢记》的戏曲改编版本中,最著名的剧种是哪个?”(答案:王实甫的《西厢记》原为杂剧,后昆曲、京剧等均有改编版本)。
实践类:互动体验的深化
通过模仿、描述等形式,让参与者亲身感受戏曲表演的魅力。
- 动作模仿:“请模仿戏曲中‘亮相’的动作要点”(答案:身体静止,眼神聚焦,体现雕塑感)。
- 唱腔辨识:“戏曲中的‘西皮’唱腔通常表现什么情绪?”(答案:明快、活泼);‘二黄’呢?(答案:深沉、悲怆)。
- 术语解释:“‘压轴戏’指的是一场演出的第几个节目?”(答案:倒数第二个,因“轴”指戏班演出中主要演员的压台戏)。
文化拓展类:地域与时代的特色
结合地域文化、戏曲发展史等,拓宽参与者的知识面。
- 地域剧种:“川剧的绝活‘变脸’属于哪种表演技巧?”(答案:身段技巧);“粤剧主要使用哪种方言演唱?”(答案:粤语)。
- 戏曲名家:“京剧‘四大名旦’包括哪四位演员?”(答案: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豫剧‘常派’创始人是谁?”(答案:常香玉)。
戏曲竞答题目的设计原则
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
避免过于枯燥的学术化提问,用生活化、故事化的语言激发兴趣,将“京剧的伴奏乐器有哪些?”改为“京剧乐队中的‘文场三大件’指的是什么?它们分别负责什么声部?”(答案:京胡(主奏)、京二胡(辅助)、月琴(节奏与和声)),既考察知识,又引导理解乐器功能。
层次性与针对性
根据参与者年龄、知识水平设计难度梯度,面向儿童的题目:“戏曲中‘大花脸’通常扮演好人还是坏人?”(答案:不一定,如包拯是好人,曹操是坏人,主要看颜色和性格);面向成年人的题目:“请简述高腔‘帮腔’的艺术特点及作用”(答案:由后台或乐队帮唱,渲染气氛、补充剧情,是高腔的标志性特征)。
准确性与权威性 需基于权威资料,避免争议。“‘元曲四大家’不包括以下哪位?”(选项: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答案为王实甫(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互动性与参与感
设计可动手、可讨论的题目,如小组合作“用三个词形容你对京剧老旦行的印象”,或“连线题:将剧目与对应的剧种连线——《花木兰》-豫剧、《穆桂英挂帅》-京剧、《碧玉簪》-越剧》。
戏曲竞答题目示例(表格形式)
类型 | 题目示例 | 答案与解析 |
---|---|---|
常识类(剧种) |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剧种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哪一个? | 昆曲,解析: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距今600多年,被誉为“百戏之祖”。 |
视听类(唱腔) | 播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选段,其唱腔属于哪种流派? | 傅派,解析:由傅全香创立,唱腔婉转华丽,擅长表现悲剧人物。 |
联想类(典故) | “画龙点睛”的典故与中国戏曲中哪种化妆技巧的起源有关? | 脸谱,解析:传说梁代张僧繇画龙点睛后龙破壁飞去,脸谱通过色彩勾勒人物性格,如“点睛”般突出特征。 |
实践类(动作) | 戏曲演员表演“水袖功”时,水袖的甩动主要依靠身体的哪个部位发力? | 腰部与手腕,解析:以腰为轴,带动手腕,通过“抖、甩、扬、翻”等动作表现情绪。 |
文化拓展类(名家) | 京剧“梅派”艺术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一部代表剧目。 | 特点:唱腔婉转流畅,表演端庄大方,风格“样样通,样样松”,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
戏曲竞答活动的组织建议
- 分年龄段设计:儿童侧重直观认知(如脸谱颜色、简单唱段),青少年增加互动实践(如学唱一句念白),成年人侧重文化深度(如戏曲史、流派分析)。
- 多媒体辅助: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让竞答更生动,播放“变脸”视频后,提问“变脸属于川剧的哪种绝活?”(答案:改面)。
- 设置奖励机制:准备戏曲周边(如脸谱书签、戏票、名家CD)作为奖品,激发参与热情。
- 融入地域特色:在地方戏曲竞答中,加入本地剧种题目(如陕西秦腔《三滴血》、评剧《刘巧儿》),增强文化认同。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竞答题目如何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
A1:专业性体现在对核心知识的考察,如剧种起源、行当分类、声腔特点等,需确保答案准确;趣味性可通过“生活化类比”“故事化提问”“互动实践”实现,将“京剧的‘念白’分为哪几种?”改为“京剧演员说话时,哪些像朗诵(韵白),哪些像聊天(散白)?”,既考察“韵白、散白”知识点,又用“朗诵”“聊天”等生活化语言降低理解难度;再如加入“模仿戏曲中的‘笑’(如‘笑一笑,手绢抛’)”,让参与者在体验中记忆表演程式。
Q2:针对老年人和儿童,戏曲竞答题目应如何设计难度?
A2:老年人题目侧重“怀旧”与“经典”,可多选他们熟悉的剧目和名家,如“您年轻时听过的《智取威虎山》属于哪个剧种?”“京剧‘老生’三鼎甲指的是哪三位演员?”(答案: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答案明确,唤起情感共鸣;儿童题目则注重“直观”与“游戏”,如“红色脸谱代表好人还是坏人?”(答案:多代表忠义,如关羽)、“给下面的脸谱涂色:包拯(黑脸)、关羽(红脸)、曹操(白脸)”,或用动画片段播放孙悟空形象,问“这是戏曲中的什么行当?”(答案:武生/丑角,根据具体扮相),通过色彩、形象等视觉元素降低认知门槛,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