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与文化自信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戏曲课堂,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进程中,袁铨作为少儿戏曲教育的深耕者,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与创新实践,为传统戏曲的“少年传承”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袁铨从事少儿戏曲教育已有15年,他始终认为,少儿戏曲的核心不是培养“小演员”,而是通过戏曲这一媒介,让孩子在唱念做打中触摸文化根脉,他提出“三阶育人”理念:低龄段(5-8岁)以“兴趣启蒙”为主,通过童谣、游戏让孩子认识戏曲角色,模仿简单动作;中龄段(9-12岁)侧重“技能入门”,系统学习唱腔、身段,理解戏曲的“四功五法”;高龄段(13岁以上)则强调“文化浸润”,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剧目内涵,鼓励孩子参与创编,实现从“学戏”到“懂戏”再到“传戏”的升华,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学《穆桂英挂帅》时,不仅练“帅府出征”的台步,还会讨论“女性力量”在古代社会的体现;学《牡丹亭》选段,则通过对比现代情感观念,理解“至情”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上,袁铨打破传统“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构建“沉浸式+跨学科”课堂,他创编“戏曲体验五步法”:听故事(剧情背景导入)、看身段(教师示范与名家影像对比)、学动作(分解练习与游戏化巩固)、唱片段(分段学唱与情感代入)、演小戏(分组创编与展示),例如在教京剧《红灯记》时,他会用“角色扮演卡”让孩子代入李玉和、铁梅的身份,通过“密电码”互动游戏理解“革命精神”,再用节奏游戏掌握“西皮流水”的板眼,他还善用现代科技:将戏曲动作制作成动态课件,用AR技术还原京剧脸谱的绘制过程,甚至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分钟学戏曲”小课堂,让学习突破课堂边界,他的学生中,有人因学戏改善了形体姿态,有人通过历史角色爱上了古籍阅读,更有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戏曲让我学会了坚持,也让我明白,老祖宗的智慧藏在每一个眼神里。”
袁铨的教学成果不仅体现在获奖数量上,更在于文化传承的“辐射效应”,他指导的“小梅花戏曲社团”累计培养学员300余人,其中12人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28人在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中获奖,他编写的《少儿戏曲启蒙教材》融入了20个经典剧目,既保留传统唱段,又加入了适合儿童理解的现代词汇与插画,被15所中小学列为校本课程,更难得的是,他坚持公益教学,带领团队走进山区学校,为留守儿童开设“戏曲启蒙课”,累计开展公益讲座50余场,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戏曲,正如他常说的:“戏曲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让孩子在成长中汲取力量的‘文化营养餐’。”
教学成果概览
| 项目 | 数据 | 说明 |
|--------------|--------|--------------------------|
| 学员获奖 | 40+ | 全国性奖项12项,省级28项 |
| 合作学校 | 25所 | 覆盖小学至初中 |
| 公益讲座 | 50+场 | 服务留守儿童超2000人次 |
| 教材使用 | 15所学校 | 覆盖学员5000+ |
FAQs
Q1:少儿戏曲学习对孩子有哪些具体益处?
A:少儿戏曲学习是多维度的素养提升,身体层面,通过身段训练改善体态,增强肢体协调性;文化层面,在剧目中接触历史典故与传统美德,如《岳母刺字》的爱国情怀、《花木兰》的孝勇精神;心理层面,舞台表演能锻炼自信心,而反复练习唱腔与动作则培养耐心与专注力,长期学习还能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传统艺术中的对称美、韵律美。
Q2:袁铨的教学方法如何解决孩子“学戏枯燥”的问题?
A:袁铨注重“儿童视角”,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趣味体验,例如用“戏曲闯关游戏”替代机械重复——把“压腿”设计成“解锁穆桂英的弓马步”,“练嗓”变成“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用跨学科融合降低理解门槛,如结合美术课画脸谱、历史课讲背景故事;还鼓励孩子参与创编,让他们为传统剧目设计新结局或改编现代台词,增强参与感与成就感,这些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真正感受到戏曲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