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作为国家级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国家京剧院始终以“传承经典、创新精品、弘扬国粹、服务人民”为宗旨,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文化交流、艺术创新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多点发力,推出了一系列彰显时代精神、展现国粹魅力的精彩实践,为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与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剧目创作:主题鲜明,经典与新编交相辉映
2019年是国家京剧院的“主题创作年”,围绕“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主题,剧院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多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剧目,新编现代戏《党的女儿》成为年度亮点,该剧改编自同名经典歌剧,讲述了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女性田玉梅为信仰坚守、牺牲奉献的感人故事,导演李六乙以“写意现实主义”手法重构舞台,唱腔设计在保留京剧西皮二黄韵味的基础上融入江西民歌元素,演员张建国、李海燕、郭瑶瑶等的深情演绎,让革命理想主义精神通过京剧艺术直抵人心,该剧自5月首演以来,先后在全国巡演20余场,观众反响热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作品展演”。
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与传承同样成果丰硕,剧院对《锁麟囊》《龙凤呈祥》《杨门女将》等10余出骨子老戏进行精细化打磨,由李胜素、张建国、王璐瑶等名角领衔,在唱腔、身段、服装等方面还原传统精髓的同时,通过灯光、音效的适度优化提升舞台呈现效果,锁麟囊》中,李胜素以细腻的“程派”唱腔塑造薛湘灵从富家女到落难妇的心理转变,水袖功与眼神戏的精准结合,让“春秋亭赠囊”等经典桥段焕发新生,全年演出达30余场,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感受传统京剧的魅力。
剧院还注重历史题材的当代诠释,新编历史剧《西安事变》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爱国壮举为主线,通过“兵谏”“释蒋”等关键情节,展现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导演邢友江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舞台设计以旋转舞台配合多媒体投影,营造出时空交错的史诗感,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不仅完成了全国巡演,还入选了“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
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名家新秀薪火相传
人才是艺术传承的核心,2019年,国家京剧院持续推进“名家传戏、名家带徒”工程,通过拜师会、工作坊、专场演出等形式,促进老艺术家艺术经验的传承,1月,剧院举办“收徒拜师仪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分别收青年演员张兵、刘垒为徒,裘派花脸名家孟广禄则指导青年演员马传杰《铡美案》《姚期》等裘派经典剧目,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让青年演员深入理解流派艺术的精髓。
青年演员培养计划成效显著,剧院启动“青年演员优秀剧目展演季”,为35岁以下青年演员提供展示平台,涵盖老生、青衣、花脸、武生等多个行当,青年老生演员张浩洋的《四郎探母》、青年青衣演员刘垒的《霸王别姬》等剧目,展现了扎实的传统功底和舞台表现力,部分优秀演员还入选了“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进行系统性深造,剧院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组织青年演员走进高校授课、演出,培养年轻观众的京剧审美素养。
在人才激励机制上,剧院通过“年度业务考核”“青年演员大赛”等方式,激发青年演员的创作活力,2019年,剧院青年演员王璐凭借《穆桂英挂帅》中的“捧印”一折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剧院新生代力量的代表,印证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
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京剧“走出去”
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国家京剧院2019年积极开展国内外巡演与学术交流活动,让京剧艺术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5月,剧院受文化和旅游部派遣,组成“中国京剧艺术团”赴欧洲三国进行巡回演出,先后在德国柏林、意大利米兰、匈牙利布达佩斯演出《龙凤呈祥》《锁麟囊》《三岔口》等经典剧目,李胜素、张建国、魏海敏等艺术家精湛的表演赢得当地观众热烈掌声,演出场场爆满,外媒评价“京剧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征服了欧洲观众”。
剧院参与“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京津冀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等系列活动,加强与地方院团的交流合作,8月,与上海京剧院联合举办“京沪两地青年演员交流演出”,两地青年演员同台献艺,通过《野猪林》《贵妃醉酒》等剧目,展现不同地域京剧流派的特色与融合,剧院还承办“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京剧研究学者、表演艺术家围绕“京剧的当代传播”“传统艺术的创新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京剧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
艺术创新:科技赋能,让传统京剧焕发新彩
2019年,国家京剧院积极探索京剧与科技、跨界艺术的融合,推动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在舞台呈现上,剧院引入VR、AR等新技术,为新编戏《丝路长城》打造沉浸式舞台效果:通过虚拟投影再现沙漠、驼队等丝路景象,演员在虚实结合的舞台上表演,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感受丝绸之路的繁华与厚重,该剧还与交响乐团合作,在京剧伴奏中加入西洋乐器,增强音乐的层次感,这种“京剧+交响”的创新尝试,拓展了京剧的艺术边界。
京剧电影的拍摄与传播也是创新重点,剧院启动经典剧目数字化工程,对《定军山》《贵妃醉酒》等早期京剧电影进行4K修复,并拍摄新版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由陈少云、尚长荣等名家主演,采用电影级拍摄手法,兼顾京剧的程美与电影的叙事张力,影片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通过院线与网络平台传播,让更多观众通过银幕领略京剧艺术。
剧院还与新媒体平台合作,推出“京剧艺术线上课堂”,邀请老艺术家录制唱腔、身段教学视频,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累计播放量超千万,打破了传统京剧演出的时空限制,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关注。
社会服务:扎根人民,公益演出惠及基层
国家京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9年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公益演出进校园”等活动,让京剧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全年组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演出30余场,先后赴贵州、云南、甘肃等地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为当地群众带去《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红色经典剧目和《天女散花》《武松打虎》等精彩折子戏,演员们冒高温、顶酷暑,用真情实感服务基层群众,累计观众超10万人次。
在校园推广方面,剧院与北京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通过“京剧知识讲座”“体验课”“学生折子戏展演”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京剧,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青年演员教学生学唱《说唱脸谱》,绘制京剧脸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举办“名家与学生同台演出”,让学生与艺术家共同演绎《三岔口》等剧目,增强实践体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培养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2019年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出剧目及特色
剧目类型 | 剧目名称 | 艺术特色 | 演出场次 |
---|---|---|---|
新编现代戏 | 《党的女儿》 | 革命现实主义题材,融合江西民歌元素,展现革命信仰 | 30余场 |
传统经典复排 | 《锁麟囊》 | 李胜素程派唱腔,传统程式与舞台优化结合 | 25场 |
新编历史剧 | 《西安事变》 | 史诗叙事风格,旋转舞台与多媒体投影,展现民族大义 | 15场 |
青年演员展演 | 《四郎探母》 | 张浩洋主演,传统老生戏青年化呈现,展现梯队建设成果 | 20场 |
交流演出剧目 | 《龙凤呈祥》 | 赴欧巡演剧目,京昆名角合作,展现京剧国际影响力 | 10场 |
相关问答FAQs
Q1:2019年国家京剧院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1:2019年,国家京剧院通过“名家传戏、名家带徒”工程,组织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等老艺术家收徒传艺,开展口传心授式教学;启动“青年演员优秀剧目展演季”,为35岁以下青年演员提供专场演出平台,涵盖老生、青衣等多个行当;与高校合作开展“京剧进校园”,组织青年演员授课、演出,同时通过年度业务考核、青年演员大赛等机制激发活力,推动青年演员快速成长。
Q2:2019年国家京剧院在艺术创新方面有哪些亮点?
A2:2019年,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赋能舞台,在新编戏《丝路长城》中引入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融合交响乐增强音乐层次;二是推进京剧电影工程,拍摄新版《曹操与杨修》,以电影手法呈现京剧程式,入选国庆献礼影片;三是新媒体传播,推出“京剧艺术线上课堂”,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教学视频,累计播放量超千万,吸引年轻观众关注,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