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老师陈晓燕

陈晓燕是当代京剧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她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深耕教学一线数十年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作为某知名戏曲学院的教授,她主工青衣、花旦行当,师从京剧名家张派传人王玉芬,其扮相端庄秀丽,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传神,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等,深受观众喜爱,她更倾注心血的是京剧艺术的传承,将舞台经验融入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京剧新人,被誉为“京剧舞台的幕后推手”。

京剧老师陈晓燕

陈晓燕与京剧的缘分始于童年,8岁时,她被电视里的京剧片段吸引,模仿着演员的一招一式,被父母发现后送入少年宫戏曲班,12岁考入某戏曲学校,接受系统严格的科班训练,寒冬腊月,她凌晨五点便到练功厅压腿、踢腿,汗水浸湿练功服结成盐霜也从不叫苦;为了练就“云手”的圆融流畅,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数千次,直到手臂酸痛难忍,16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被选入某京剧团,凭借《穆桂英挂帅》中的“捧印”一折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剧团的主力演员,随着舞台经验的积累,她发现京剧艺术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缺乏了解,剧团的后备力量也日益薄弱,30岁那年,她毅然选择调入戏曲学院,从舞台转向讲台,希望将自己的技艺和心得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在陈晓燕看来,京剧教学既要坚守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她常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不能一成不变。”为此,她归纳出“三心教学法”——耐心、细心、匠心,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教学要点,她将核心教学方法整理如下:

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 案例分享
口传心授+现代技术 结合传统“一对一”口传心授,利用录像回放、动作捕捉等技术,帮助学生精准掌握身段细节 针对学生“水袖翻飞”动作不到位的问题,她用慢动作录像分析发力点,结合口诀“指腕联动,力达袖尖”,使学生快速掌握要领
戏曲美学融入日常 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与生活美学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表演素材 在教《红娘》时,让学生观察公园里姑娘们的嬉戏神态,将生活中的灵动融入“传简”一角的表演,使角色更鲜活
情感体验优先 强调“先懂戏,再演戏”,通过讲解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帮助学生建立情感共鸣 教《霸王别姬》时,她组织学生观看楚汉战争纪录片,分析虞姬的刚烈与柔情,学生演唱时自然带出悲怆情绪

从教30年来,陈晓燕培养了近百名专业京剧人才,其中不少学生在全国京剧比赛中获奖,有的已成为院团的骨干力量,青年演员李悦便是她的得意门生,凭借《锁麟囊》中的“春秋亭外风雨暴”一折获得“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陈晓燕为此连续一周熬夜为她打磨唱腔细节,从气口、咬字到情感起伏,逐字逐句抠到凌晨,除了专业教学,她还积极推动京剧普及,每年带领学生走进中小学、社区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通过互动体验、片段展演等形式,让数万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京剧魅力,她参与编写的《京剧青衣表演教程》成为高校戏曲专业教材,并多次举办“陈晓燕京剧艺术讲座”,分享从艺心得,吸引更多人关注京剧传承。

京剧老师陈晓燕

已过天命之年的陈晓燕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清晨的练功厅总能看到她指导学生的身影,深夜的办公室里总能传出她修改教案的键盘声,她常说:“京剧就像一棵老树,需要不断修剪枝叶、浇灌新苗,才能焕发生机。”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让她在京剧传承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FAQs
问:陈晓燕老师在教学中最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答:陈晓燕老师最注重培养学生的“三项核心能力”:一是扎实的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的规范训练,这是京剧表演的根基;二是人物塑造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通过眼神、身段、唱腔等细节传递人物情感;三是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融入时代审美,让京剧艺术更贴近当代观众。

问:除了学校教学,陈晓燕老师还通过哪些方式推广京剧文化?
答:除了课堂教学,陈晓燕老师还通过多种方式推广京剧:一是开展“京剧进校园”公益项目,在中小学建立京剧兴趣社团;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京剧身段教学、经典唱段赏析等内容,累计吸引百万粉丝;三是策划“京剧工作坊”,邀请观众体验化妆、身段等环节,打破京剧“高冷”印象,让更多人走进京剧世界。

京剧老师陈晓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